解码库布其:亿利产业化治沙创树“国际品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0:14 2

摘要:综合治沙近40年,塑造国际品牌近20年,被联合国誉为教科书级的治沙案例,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到生态绿洲的蜕变经历了怎样的治沙历程?为什么在中国,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科研机构能够合力治沙?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9月16日至17日举行,全球政要、学者、企业代表汇

综合治沙近40年,塑造国际品牌近20年,被联合国誉为教科书级的治沙案例,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到生态绿洲的蜕变经历了怎样的治沙历程?为什么在中国,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科研机构能够合力治沙?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9月16日至17日举行,全球政要、学者、企业代表汇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交流经验,实地探查库布其治沙经验和成果的奥秘。扎根库布其治沙37年的亿利资源集团,在政府支持下走出一条产业化科学治沙的新路,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沙漠“两山”基地,连续九届支持举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全球推广中国治沙经验,分享中国治沙故事。

治理难题与模式创新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主体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这里曾是京津冀三大风沙源之一,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被称为“死亡之海”。

库布其的生态状况不仅关乎本地区,更影响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为改变贫瘠贫穷的状况,当地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治沙,激励农牧民参与,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互促共赢的新路,创新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入、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创新、成果共建共享”的库布其治沙模式。

经过30多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植被覆盖度从3%增长到53%,企业构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平台,带动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捐资建设了沙漠学校,实现了绿富同兴。联合国环境署的《生态财富报告》指出,库布其治沙累计固碳1540万吨,释氧1830万吨,巴黎气候大会将库布其树立为“治沙样本”。

政策体系与企业实践

沙漠生态修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强大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近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开了产业化治理沙漠的新思路。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沙漠治理的“排头兵”,区内分布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任务覆盖了“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的两个半。围绕防沙治沙和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目标,内蒙古强化政策体系建设,以社会化方式推进治理,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大市”战略,实施禁牧、休牧政策,出台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创造有利环境;杭锦旗推行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

库布其刚开始治沙时未形成规模和系统,长周期的沙漠生态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当地引入社会企业资本,用产业化思路指导生态建设,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解决资金、利益和可持续问题,亿利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政策支持下,亿利转变投入模式,依托项目整合等协作机制,采取项目带动,统筹捆绑涉农涉牧项目,实施多个生态项目,同时发展绿色工业,创新光伏治沙,发展沙漠旅游和沙漠医药,逐步形成了“六位一体”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沙漠绿色产业体系。亿利在沙漠治理中先后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公益资金30多亿元,走出规模化、产业化治沙之路,探索解决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的同时,带动了10.2万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致富榜样与家族接力

库布其治沙近40年坚持不懈,背后的动力更在于沙区百姓获得利益后的觉悟提升。

“库布其穷,库布其苦,没钱没活路,孩子没书读,”三十年前的库布其民谣,许多农牧民至今还会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库布其人参与治沙只是为了生存,大多思想保守,动员市场化参与治理十分困难。当地党委、政府践行全民行动观,推广企业产业化治理的发展模式,帮助企业和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治沙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要你肯干,遍地都是钱,”这是库布其沙区的新歌谣。在库布其沙漠的亿利治理区,农牧民通过参与生态产业拥有了旅游业主、产业工人、民工联队长等不同的新身份,或受益于生态移民搬迁,住进了政府企业合建的牧民新村,生活水平跃升,因此发自内心的支持防沙治沙。高毛虎、敖特更花、陈宁布等一大批农牧民参加了亿利的治沙工程,当上了亿利民工联队长,从贫困户蜕变为百万元户,示范效果显著,带动了周边的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杭锦旗在2018年实现了整县脱贫,如今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

“植树治沙不仅致富,而且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功德”,这种理念在库布其沙区百姓心中已经扎下了根。太爷爷五十年代就在什拉召治沙站务林的贾旭杰家,一代又一代接力,一把铁锹传了四代。如今贾旭杰在亿利库布其治沙一线担任技术管理工作,用企业研发的微创水冲10秒植树、种质资源技术、沙漠保水剂等新技术新产品治沙。

因治沙模式和成果具有典型意义,库布其沙漠亿利治理区在2014年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联合国授予库布其治沙人“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为推动治沙国际交流合作,推广中国治沙经验,亿利资源集团在2007年提议创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评价库布其治沙时说,“我亲眼睛见证过这⼀教科书式的转型案例。”他曾与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一起参观了亿利与三峡能源联合投资建设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展示了中国如何整合政府、当地社区和企业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减少土壤流失、减轻沙尘暴、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创造体面就业机会。在访问期间,我看到沙漠牧民的孩⼦们获得了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并被中国⼀些顶尖高校录取,他们的故事令我动容。”

“国家在荒漠化治理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荒漠化治理将无法有效达成。”联合国环境署前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曾多次来到库布其,见证了中国治沙的奇迹。“不要把沙漠只看作问题,也要把沙漠看作机会。沙漠其实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机会,包括太阳能、水利、其他能源和生态旅游等等。把挑战变成机遇,库布其的这种前瞻性的观点值得学习。”

来源:中国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