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乾隆随口问他"生活有什么困难,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尹嘉铨扑通跪地,叩首连连“求赐花翎”。
乾隆四十六年,古稀之年的尹嘉铨正躺在保定老家的园林里养病,忽闻圣驾将至。
这位前大理寺卿瞬间支棱起来,就像晒蔫的萝卜批忽然泡进了人参汤里。
按照接驾的基本流程:沐浴更衣、摆香案、三跪九叩,陪着皇帝说吉祥话。
但是,这位离退休老干部偏要给自己加戏,愣是把一场"领导慰问"整成了"极限运动"。
当乾隆随口问他"生活有什么困难,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尹嘉铨扑通跪地,叩首连连“求赐花翎”。
乾隆吃了一惊,老家伙都退休了,还要啥自行车?
皇帝毕竟不是那么好忽悠,想让领导给你点“特殊奖励”,总得编个过硬的理由吧?
也不知道尹嘉铨的脑子当时抽了什么风,居然给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说辞:出门之前,他跟家中妾侍拍胸脯保证,能赏得花翎。
这种操作好比用尚方宝剑为小妾削苹果,拿官员金印为小三盖情书,这就属于把“官员用品”玩成了“情趣产品”。
乾隆听后大怒,下令拖出去,立刻绞刑。
经过和珅的劝解,这才收回承命,免了他的死罪,只是训斥一番。
清初朝廷规定,“视翎枝极重,凡赏戴花翎者,必有非常之功,其花翎由内延颁给,惟许戴此一支,自己不得购用。”
乾隆四十二年(1777)弘历再次下旨重申:“花翎乃特赏军营奋勇出力之员而用,不可私行戴用。
事实上,尹嘉铨只是没有遇到好时机,借口找的也不咋地。5年后(1786年),乾隆在古北口阅兵,直隶总督方观承同样向乾隆乞赐花翎。
乾隆当时笑得像看自家熊孩子讨糖吃,就你这五短身材也要花翎?(上笑曰:“若尔侏儒状,亦爱花翎耶?”)
笑归笑,乾隆作为领导还是挺大方的:“因特赐之”。
这种弹性双标,其实正是帝王心术的精髓。在清朝历代皇帝眼中,花翎不是装饰品,而是权力图腾。
我们现在看辫子戏,满朝文武乌央乌央一大片全是三眼花翎。
据历史学家统计,从乾隆年间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乾隆三十四年)、福康安(乾隆六十年)、和琳(嘉庆元年)、长龄(道光八年)、禧恩(道光十二年)、李鸿章(光绪二十年)和徐桐(光绪二十五年)等七人。
整个大清前期,被赐双眼花翎仅有二十多人。双眼花翎的稀缺性管理,就跟现代央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是一个道理。
尹嘉铨犯的致命错误,是把国之重器当退休纪念章讨要。
反观方观承,戍边大吏在皇帝心最好时讨赏,如同猛将求宝剑,正合"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为国分忧姿态。
此后,花翎开始了“减价大批发”。乾隆五十一年(1786)陕甘总督毕沅,嘉庆七年(1802)直隶总督颜检,嘉庆十三年(1808)直隶总督温承惠,嘉庆二十三年(1818)直隶总督方受畴等,都是因为工作表现出色,皆蒙特赏。
要不怎说,铁打的规矩,流水的解释。
相比于倒霉蛋尹嘉铨,还有位老兄完全是遇到了“天上掉花翎”的好事。
道光八年(1828),回疆发生叛乱,道光皇帝急的一脑门子官司。就在这节骨眼上,兵部衙门居然爆出了一名“加班先进典型”。
这位大清朝的老公务员,由于家境贫寒,衣着寒酸,仕途不顺,上班只能开一辆驴车,人送外号“寒怆翁”。
(性恬静,宦况清凉,衣冠間淡,独乘驴车出入)。
众所周知,满清皇城里都些只拿俸禄不干活的“八旗子弟”,老司员在这种职场中确实很难得到晋升。
别人下衙后到勾栏听曲,他蹲在值房磨墨;
同僚们拎着鸟笼子招摇过市,他只能骑个驴车晃悠;
就连衙门口卖冰糖葫芦的小商贩都摸准规律,最后一个出门的准是这位爷。
就在正月二十四日戌时三刻,擒获叛首的捷报忽然就传到了兵部。
这个时间段,诸位兵部的“红顶子”们早溜去八大胡同搞团建,只剩"寒伧翁"在单位的值班室啃冷烧饼。
这条重要消息必须马上送到宫里,兵部的值班领导找了一圈都没人。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派这位“硕果仅存”的老吏员前往。
(日暮,犹在署办事,适擒张捷报至,不及派本部直班者,即征老司员往)
当这位多年兢兢业业的老职员捧着捷报,向皇帝报喜的那一刻,就完成了从"职场透明人"到"行走的锦鲤"的华丽转身。
要不怎么说,历史从不偏爱弄潮儿,它只是把机会藏在加班餐中。
《清稗类钞》记载:上闻捷音,大喜,诏曰:‘报捷音者,赏戴花翎,著军机处行走。’
这次破格提拔,堪称官场上火箭式蹿升,因为道光帝赏的这根花翎可不简单。
按《大清会典》记载,单眼花翎需军功五品以上,加上“军机处行走”随时能面见皇帝的机会,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也就是说,这次加班换来的是"紫禁城VIP通行证+年度杰出贡献奖+职级晋升+终身成就奖”,四合一大礼包。
现在,你明白《大明王朝1566》中,冯保非要抢“天降祥瑞”这个头功了吧?
兵部上下顿时炸了锅,昨日还鼻孔朝天的同僚们突然开始集体祝贺这位老公务员。
更绝的是军机处那帮老狐狸,前脚刚嫌弃人家"暮气沉沉",后脚就张罗着要给新贵接风。
官场势利眼们的变脸速度,连川剧大师都要甘拜下风。
到了第二年,这位经常加班的老吏员,居然再次获得晋升。《清稗类钞》记载:(逾年,即擢卿贰)。
也就是说,这位老吏员在退休之前,最低恐怕也混了个正四品。
老吏的逆袭看似励志,实则是体制漏洞的偶然产物。那些打算用这篇“鸡汤文”,精准投喂为打工人的老板们,不妨看看养心殿的铜壶滴漏:水滴石穿的不是时间,而是被精准计算的剥削效率。
白羽点评:当我们将这两则“花翎传奇”,投射到现代职场中就会发现:历史总在循环播放着黑色喜剧。
尹嘉铨就像公司的老员工,忽然在周一的例会上贸然提涨薪的愣头青。“寒伧翁”的故事,就像是在深夜发朋友圈晒加班定位的摸鱼达人。每个单位,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寒伧翁",那些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最后被史笔轻轻带过的无名之辈,往往在不经意间成为撬动时代的支点。
来源:白羽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