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阿坝县求吉玛乡,是黄河入川的第一乡,但这里却不是想象中黄河奔涌壮阔的景象。总面积572平方公里的求吉玛乡,距阿坝县城112公里,开车需要两个多小时。采访时正值道路施工,车辆在坑洼土路上前行,卷起的尘土笼罩四周,即便雨刮器不停摆动
位于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阿坝县求吉玛乡,是黄河入川的第一乡,但这里却不是想象中黄河奔涌壮阔的景象。总面积572平方公里的求吉玛乡,距阿坝县城112公里,开车需要两个多小时。采访时正值道路施工,车辆在坑洼土路上前行,卷起的尘土笼罩四周,即便雨刮器不停摆动,前方视线依然模糊。可求吉玛的生态守护之难,远不止这一路的颠簸。
“看,那片就是去年种的。”车刚停稳,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泽里单珠便指向河岸。顺其指引望去,乔灌混交的树苗点缀河畔,这片“新绿”是无数人顶着自然考验种出来的。
2022年5月,阿坝州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启动仪式在此举行,1500余人包括州、县干部职工种下高山柳、云杉等苗木64万余株,播撒草籽1.2万余公斤。
泽里单珠带领记者来到黄河入川口详细介绍,求吉玛乡海拔超3500米,低温使每年仅4至6月为造林适宜季节,每年都要组织人员来抢时间补植。同行者对当时挖坑浇水的场景记忆犹新:“大家清晨从县城坐车赶来,都是自带干粮,吃完午饭接着干。”
黄河入川口
可即便选用云杉、高山柳等适生树种,存活率仍令人忧心。“能种活六成已属不易,今年种活了还得确保树苗明年挺过寒冬。”每一棵活下来的树,都饱含着“与天斗”的倔强。泽里单珠说种植期间,工作人员会直接就近搭帐篷住下,减少奔波,日夜盯着长势。如今,25.27公里干流防护带已然成形,每周仍有管护员巡护全程,查看树苗牧草长势,沿河清理垃圾,用脚步让守护更扎实。
随着“山水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综合治理等项目相继铺开,面对工程资金规模大、子项多的特点,县纪委监委对重点项目实施常态化监督,对业主单位“一把手”、分管领导及经办人开展廉政提醒谈话,围绕全县27个项目开展监督检查,督促整改问题,为求吉玛的生态保护筑起了另一道“防线”。
既要种,更需养。唯有林草真正繁茂,方能有效防风固沙、稳固水土,抵御水流对岸线的冲刷破坏。
对此,牧民感受最为直接。今年56岁的索郎贡波回忆,童年时的草原并非草色枯黄、裸斑扩大的状态。草原退化,牲畜超载是症结,唯有减畜才能给草原“缓口气”的时间。然而这不仅仅是少养几头牛的问题,而是关乎生计的抉择。
在夏坤玛村工作的益西真,经常入户走访了解减畜情况,他每次都要向牧民解释,草丰则牛壮,牦牛卖价自然更高,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要讲道理,还要讲到他们心坎上,让大家多算长远账。”村干部的耐心解释渐渐解开了牧民的心结,如今他们不仅加快牦牛出栏,更积极参与防护带禁牧期间的管护工作,“国家帮我们保护自家草场,还给我们管护费,我们必须得上心。”
通过推进草原减畜超载整改、科学划定禁牧与草畜平衡区域、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草畜平衡得到稳步恢复。求吉玛乡乡长拉盖加介绍,2023年牲畜超载率已降至5%以下,近两年更是稳定在合理放牧范围。
牦牛数量减下来了,但“钱袋子”不能跟着瘪下去。减畜后,牧民不仅能获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而且县乡两级联动组织牧民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释放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就业市场。同时,从冬牧场迁至夏牧场后,鼓励牧民利用冬牧场牛圈种植饲草,为冬季储备饲料。求吉玛乡求吉玛村已经发展了1000亩的种草基地作为集体经济,保障了饲草料供给,也能每年为村集体创造50余万元的增收,真正实现了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
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区域内国(省)控考核断面监测结果中,水质最高达到二类水标准,但最新检测时一些监测点位水质已经达到一类水标准。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河水日渐清澈,草原重披绿装,牧民们的脸上也漾起了更加踏实的笑容。牧民桑机求戈回忆:“过去草场上常散落着垃圾,尤其是塑料瓶。”如今,2座生活垃圾处理站、14座收转运设施已建成,形成“村收集、乡暂存、县处置”体系。“现在骑摩托去乡里办事,顺路捎垃圾已成习惯。”桑机求戈的话语里,透着对新生活的满足。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