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表弟的选择,正暗合了当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未来中国超半数人口,大概率会往几座核心城市及周边聚集。这不是随口说的预测,而是从身边人的选择、城市发展规律里能摸得着的方向。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哪些城市会成为“人口磁铁”,以及背后真正的逻辑是什么。
前几天跟老家的表弟聊天,他说在县城干了三年销售,还是决定年后去杭州找工作——不是嫌弃老家不好,是想趁着年轻,去能接触更多机会的地方拼一把。
其实表弟的选择,正暗合了当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未来中国超半数人口,大概率会往几座核心城市及周边聚集。这不是随口说的预测,而是从身边人的选择、城市发展规律里能摸得着的方向。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哪些城市会成为“人口磁铁”,以及背后真正的逻辑是什么。
先看国外的例子,可能更直观。日本东京圈住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为啥?因为那里有最好的企业、最牛的医院,年轻人去了能找到好工作,孩子能上优质学校。韩国首尔圈更夸张,一半多人口挤在那,哪怕房价高,大家还是愿意去——本质上是奔着“资源集中”去的。这种情况,不是某个国家的特例,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也正在走这条路。
现在咱们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超65%了,简单说就是10个人里有6个多住在城市。按这个速度,到2035年可能要到75%,这意味着还会有上亿人从农村、小县城往大城市挪。但这些人不会乱去,主要会往四个城市群扎。
第一个肯定是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杭州、苏州、南京这些城市跟着发力。上海不用多说,外滩的银行、陆家嘴的写字楼里,每天都有全国各地来的金融、外贸人才;杭州更不用说,阿里带起来的互联网氛围,让做电商、搞直播、玩AI的年轻人扎堆,哪怕是个小公司,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玩法;苏州则是“制造业隐形冠军”聚集地,精密零件、电子设备厂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很多人在那干几年,技能和收入都能涨一截。更关键的是,长三角的交通太方便了,上海到苏州高铁20分钟,到杭州1小时,住在哪、工作在哪都灵活,资源能串起来用。
第二个是珠三角。广州的“千年商都”不是白叫的,十三行、白马服装城,从批发商到设计师,全国各地做服装生意的人都往这跑;深圳更像个“造梦工厂”,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科技重镇,华为、腾讯这些企业在这,不仅招顶尖的研发人才,连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肯学,也能在产业链里找到位置。而且深圳对创业者特别友好,注册公司、找补贴都方便,很多年轻人带着个想法就能在那开干。周边的佛山、东莞也很能“吸人”,佛山的家电、东莞的电子制造,都是“世界工厂”级别的,需要大量产业工人,很多从老家出来的人,第一站就是东莞,干几年稳定了,再考虑往深圳、广州挪。
第三个是京津冀。北京的吸引力不用多说,清华、北大这些顶尖高校在这,毕业的学生很多愿意留下来;还有大量央企、科研院所,需要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过现在北京也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很多制造业、批发市场往天津、河北迁,比如天津的港口,能做进出口贸易,需要物流、报关人才;河北的雄安新区,现在也在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未来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对普通人来说,不一定非要挤北京,天津、雄安也能找到不错的机会,而且生活成本比北京低不少。
第四个是川渝。这几年成都、重庆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成都不仅有火锅、熊猫这些“网红标签”,更重要的是产业在升级——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成都设分公司,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发力,加上成都生活节奏没那么快,房租、物价比北上广深低,很多年轻人觉得“既能赚钱,又能好好生活”,愿意留下来。重庆则是“工业重镇”,汽车制造、电子产业基础扎实,加上是直辖市,政策支持力度大,这几年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省份的人来工作。而且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了好几年,两地的交通、产业正在联动,未来机会会更多。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大家非要往这些城市挤?其实底层逻辑就三个:资源、机会、生活。
先说资源。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是真的强。北京、上海的重点中学,老师水平、教学设备,不是小县城能比的,很多家长宁愿咬牙买小房子,也要让孩子在大城市上学;医院更不用说,全国最好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大多在这些核心城市,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肯定更看重这点。
再说机会。大城市的产业全、链条长。比如你想做互联网,在杭州能接触到电商、直播、AI全产业链;想做制造业,在苏州、东莞能找到从零件到成品的所有环节。而且大城市的新兴行业多,比如现在火的新能源、元宇宙,基本都是先在这些城市落地,先去的人就能抢占“先机”。对普通人来说,在大城市找工作,选择更多,哪怕换工作,也不用跑太远,行业内的资源能积累下来。
最后说生活。大城市的配套太方便了。出门有地铁、公交,哪怕半夜想吃东西,楼下也有便利店;周末想逛街,有大型商场,想看展览、听演唱会,也不用跑别的城市。而且大城市的“包容性”强,不管你是来自农村还是小县城,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能找到同类人,不会觉得“格格不入”。
当然,有人会说:大城市房价高、压力大。这是实话,但城市也在想办法解决。比如北京、上海在建保障性住房,杭州、成都在搞人才补贴,很多城市还放宽了落户政策,就是想让更多人能“留下来”。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周边的卫星城会慢慢起来,比如上海周边的昆山、苏州,深圳周边的东莞、惠州,生活成本低,交通又方便,未来可能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说到底,人口往这些城市流,不是“跟风”,而是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哪里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机会,人就会往哪里去。如果你现在正在纠结未来去哪发展,不妨看看这些城市的产业方向,结合自己的技能和兴趣选。毕竟,选对了城市,可能就少走很多弯路。
来源:玲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