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杭州的叶女士夫妇带着女儿乐乐去郊外游玩。10岁的乐乐在山野间玩得不亦乐乎,玩嗨了甚至在草丛里打起了滚儿。就在下午准备回家时,叶女士突然在乐乐的眉尾发现多了一颗“黑痣”。
春暖花开
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
但是有个“不速之客”
也和好天气一起来了!
前不久,杭州的叶女士夫妇带着女儿乐乐去郊外游玩。10岁的乐乐在山野间玩得不亦乐乎,玩嗨了甚至在草丛里打起了滚儿。就在下午准备回家时,叶女士突然在乐乐的眉尾发现多了一颗“黑痣”。
叶女士凑近一看,赫然发现是一只“虫子”在吸血,身子微微胀大,看起来是吸了好一会儿了,她赶紧用纸巾包裹,将虫子从女儿头上拨了下来,见没什么明显的伤口,就简单用水擦了一下。
可谁知隔天一看,乐乐脸上肿起了一个大包,还发起高烧!叶女士赶紧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发现咬伤孩子的罪魁祸首,正是春天皮肤科的头号敌人之一——蜱虫。
别看这货芝麻大,战斗力堪比灭霸
蜱虫虽小,最小的只有2mm,却能传播多种致命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等都来自它。
小小的蜱虫爬在人身上时,如果不是在明显的位置,许多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而且,它的口器又长又尖,可以像注射器一样刺穿皮肤,并深埋进皮肤吸血;而人体却感觉不到瘙痒、疼痛,因为蜱虫在吸血之前会先释放麻醉剂,让皮肤麻痹。
蜱虫不像蚊子,吸饱了血后就自动离开了,它会不断地吸血。从最开始的芝麻粒大小,会随着不断吸血膨胀至几十、甚至上百倍。等许多人察觉到发现自己被咬时,蜱虫已经吸足了血,变得异常巨大了。
被咬后一般伴随这些症状:
发热:体温超过38℃,严重者可达40℃以上。
疲乏、恶心、呕吐:感觉浑身无力,食欲不振。
头痛、肌肉酸痛、腹泻:像感冒一样,但千万别大意。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可能出现肿大并伴有压痛。
已入高发期,严重或可致命
据了解,每年四月开始,是蜱虫叮咬人的高发季节。蜱虫叮咬,不止是单纯的被吸血这么简单,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蜱虫在吸血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也就是“蜱瘫痪”;更可怕的是,蜱虫会携带引起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毒,每年都有因蜱虫咬伤而身亡的病例。
蜱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有1-2周的潜伏期,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烧、乏力、头痛、呕吐、腹泻并伴有心、肝、肾多脏器损害等急症,严重时可致死。因此虽然大多数蜱虫咬伤不会有后遗症,但也不可大意。
别硬拔,这样做!
被蜱虫叮咬后若处理不当(如硬拔、捏碎虫体),可能导致口器残留或毒素释放,增加感染风险。
冷静处理:发现被叮咬时,别用手捏或用火烫,这样会让蜱虫分泌更多“毒液”。
正确移除:用尖头镊子夹住头部,垂直向上拔出,别让口器留在皮肤里。如果没把握,别逞强,及时去医院。
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部位及双手,然后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赶紧去医院,记得告诉医生被蜱虫咬过。
户外游玩 注意防护
这些人群要特别小心:
户外爱好者:喜欢爬山、露营以及需要外出采茶、耕种的朋友们要小心。
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朋友感染风险较高。
医护人员和家属: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也可能中招。
预防蜱虫叮咬,做好以下几件事:
户外防护:在草地、灌木丛等蜱虫密集的区域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并将裤脚塞入袜子中,减少皮肤暴露。
涂驱虫剂: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虫剂,让蜱虫闻风而逃。
回家检查:户外活动后,赶紧洗澡,检查全身,尤其是头皮、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
定期给宠物驱虫:带宠物外出后,及时检查其身体,特别是耳后、腹股沟等部位,有无蜱虫叮咬。
此外
户外出游
这些虫子也要提防
👇👇👇
向下滑动查看
来源:武进电视台乐活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