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允许大众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发。”陈渝老师介绍说,“就好比饭馆儿公开菜谱,烹调工序中的所有细节都将一清二楚,便于大家在此基础上做新的尝试。操作系统研发的关键就是源代码,这个领域长期由海外厂商主导,人才培养、技术自主、安全可控的重大课题摆在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实验室里,一名读研一的赛博志愿者正通过OpenCamp平台,组织千里之外的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共同创建和调试一段操作系统底层程序。
图片由AI生成
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见证着中国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一场无边际的革命——这,不仅是海淀高校学子科技创新的日常,更是海淀土壤孕育的科创志愿新形态。
“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允许大众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发。”陈渝老师介绍说,“就好比饭馆儿公开菜谱,烹调工序中的所有细节都将一清二楚,便于大家在此基础上做新的尝试。操作系统研发的关键就是源代码,这个领域长期由海外厂商主导,人才培养、技术自主、安全可控的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通过‘开源’来互助进步,快速赶超突破。”
2002年,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海淀区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汇聚了众多技术理想主义者。清华园里,陈渝老师“软件模拟硬件”的想法开始萌芽,他开发出的SkyEye仿真软件,不仅为全国学子省下开发板费用,更在海淀这片创新沃土埋下了操作系统人才培养的基因。
十一年后,当陈渝老师在MIT的计算机实验室,看着美国教授带着学生开展各种操作系统内核技术的学习和探索,海淀科技工作者的倔强在血脉中觉醒,“清华的顶尖课程,也能成为更多中国学子的‘技术阶梯’!”
从那之后,陈渝老师通过慕课平台分享知识,还和向勇老师开启了开源训练营,他们不断用志愿精神培养和凝聚更广大的创新力量,用赛博代码打破时空的局限——海淀赛博志愿者们不满足于技术独舞,而是执着于吸纳更广阔的人才能量,照亮科技领域的无人区。这种努力在2021年迎来突破,在线教育创业者李明带着K12互动直播教学系统加入,三人联手打造了“OpenCamp训练营”,免费向全国开放。
“这种志愿精神的数字化延伸,让OpenCamp正在重塑产学研协作模式。”由海淀高校学者、科技企业工程师以及在线教育创业者组建的 “赛博志愿团”,正凭借志愿互助精神与云端协作平台,重构科技创新传承的时空逻辑。
在这个独特的架构中,3位志愿组织负责人既是创始人、课程老师也是科研方向的引路人;260多名志愿者既是训练营线下推广人、虚拟班级班长,也是专项攻关带头人;2000多所高校、16555名社区成员涵盖了学生、大厂技术员以及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训练营联合发起人李明老师展示着他们的“数字星图”,16555名学员的代码贡献如同银河光点,这些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从清华园辐射到新疆石河子、从香港到台湾、从澳大利亚悉尼到美国密歇根......
这里志愿精神与开源精神深度共振,社区的学习、实践与创新也深度融合,志愿服务教学、服务创新与服务产业发展得以同步推进。在这里,清华教授能够实时指导全国学生进行RISC-V架构优化,科技爱好者也有机会参与操作系统内核开发。
来自清华、中国科学院的顶尖学者负责知识生产,启元实验室、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合作单位提供真实场景,而往届学员组成的“赛博志愿团”,则化身为开源理念的积极传播者。这种架构下,训练营的170个跨校小组都在创造技术进步的奇迹。
可谁能想到,在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路攻坚克难的艰辛历程。当OpenCamp的教学半径从单个高校扩展到全国,原有课件与实验体系问题显现:企业工程师需要真实产业案例,跨专业学员卡在基础命令操作,而计算机专业学生又需要实验检测......如何构建一套能有效管理、适用于不同学员的统一教学体系,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挑战。
关键时刻,李明老师勇挑重担。他在OpenCamp训练营网站搭建起报名、学习和训练的综合平台,学员们不仅能在此自由组建学习小组,还能参与后续实践、实习以及比赛活动。针对学员水平不同,将学员分流到多个不同层级的虚拟班级,并精心规划了四个阶段的培训课程。从随到随学的导学阶段,到基础阶段、专业阶段逐步深入,最后到项目阶段,通过这样逐级培养的方式选拔学员,成功化解了训练营发展路上的危机,为教育普惠持续助力。
“真正的志愿精神不是单向付出,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火种。”在OpenCamp社区,结营不是终点,而是技术传承的起点。许多参与培训的学员在顺利结营后,怀着对操作系统知识的热爱与传承精神,主动加入助教队伍,成为一名“新手村向导”。他们深知,「每个受益者都应成为播种者」,自己在训练营中收获的成长,渴望将这份宝贵的经验传递给更多人。这种知识代代相传的模式,让操作系统知识像Linux内核一样,不断发展更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他们积极探索突破与创新,尝试将操作系统技术适配和迁移到人工智能平台上。当Dora机器人流畅完成物料分拣任务时,志愿者们和学员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编写的进程调度算法正在真实世界中运转。这种“代码即动作”的具象化教学,在GOSIM具身智能大赛中达到高潮:参赛队伍需要同时优化机器人的实时控制系统和视觉算法,这种跨学科实战让往日的理论难题变得触手可及。
站在第五个发展年头,OpenCamp的赛博志愿者们开始向更艰深的领域挺进。2024年春季启动的“具身智能攻关计划”中,学员们正尝试将操作系统直接部署在仿生机器人“本体”上;在黑客松“极限挑战赛”中,学员们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新定义网络搜索……在这个万物皆可“赛博化”的时代,海淀青年用“比特字节”创新的践行志愿精神。
海淀区是科技创新的热土,也是志愿服务的沃土。截至2025年3月,海淀区实名注册志愿者1055692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2109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18233个。为了进一步丰富“微笑北京”“爱在海淀”等品牌内涵,海淀区统筹推进“青春动能、科技赋能、治理效能、专业蓄能、新兴聚能、国际增能”等6大场域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形成了一批工作品牌。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海淀区深度融合“科技基因”与“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海淀区充分发挥支持、指导与规范作用,将新兴志愿形态纳入服务体系,通过制度化保障其平稳运行,促进正向发展,凝聚并引领青年群体服务区域发展,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与志愿服务相互促进、双向赋能的新路径。
海淀区的这方实验田,正在证明:当志愿服务进入数字世界,当创新协作突破校园围墙,当知识流动跨越山河界限,一群人的技术理想主义,正在共同建设没有bug的明天。
想起二十年前陈渝老师在BBS上回答的那个关于SkyEye模拟器的技术提问,从单枪匹马的开源探索,到万人协同的技术志愿军;从实验室里的模拟器,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操作系统人才矩阵——海淀的赛博志愿者们用代码书写的新时代志愿精神,让每个心怀热爱的灵魂都能找到编译梦想的入口。
OpenCamp的故事,或许是对这片创新热土最浪漫的注解:在海淀,赛博志愿的火种永不熄灭。
“
共开一片“海”
/海淀赛博志愿
在海淀,一群秉持 “知识共享、技术报国” 理念的海淀青年,以赛博志愿行动组织起开源浪潮。他们精心成立 OpenCamp 训练营,全力打破高校技术壁垒,积极推动开源生态在教育领域的繁荣发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创举,海淀青年特在官微平台开设【共 “开” 一片海】专题,深入报道赛博志愿在助力学员成长、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繁荣开源生态及支撑国家战略等方面的卓越成效,展现海淀青年投身数字创新事业的热血与担当,期待凝聚更多力量,共同开拓开源技术的广阔天地 。精彩继续,敬请关注!编辑/婷婷 审核/乔可欣
欢迎投稿👉:tqwxxbs.hd@mail.bjhd.gov.cn
来源:海淀青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