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的育儿观火了:不做“100分妈妈”!先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9:10 1

摘要:2025年3月《人民日报》官方抖音账号关于“第二现场”的话题刷爆朋友圈。视频中,专家沈奕斐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去“第二现场”,因为研究发现,危险常常发生在临时转场的地方——你以为是临时的,也许是蓄谋已久的。

人物故事

2025年3月《人民日报》官方抖音账号关于“第二现场”的话题刷爆朋友圈。视频中,专家沈奕斐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尤其是女孩去“第二现场”,因为研究发现,危险常常发生在临时转场的地方——你以为是临时的,也许是蓄谋已久的。

沈奕斐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是中国深耕女性研究的学者之一,以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解读教育与家庭的关系。在公共讨论中,她的声音既坚定有力,又充满对女性与亲子关系的深刻共情。她的研究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温柔的守护。

01

先爱自己才有爱孩子的能量

在传统的语境和叙事里,“妈妈”这一称呼代表着爱,也代表着绵延不断的付出和牺牲。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妈妈们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子女落后于他人,因此“密集母职”渐渐成为常态,这更进一步加重了妈妈身上的担子。

“密集母职”是美国社会学家莎伦·海斯提出的概念,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情感与劳动高度密集,且经济成本高昂的育儿模式。这个模式要求母亲牺牲自我需求,全方位投入孩子的成长,宛如“育儿经纪人”。

沈奕斐指出,中国自2014年起,开始大规模出现这种育儿现象,如今其负面效应已经逐渐显现: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出现了很多“委屈的母亲”。健康的亲密关系应建立在相互性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付出与示爱。

妈妈要先爱自己,才能更好爱孩子;如果妈妈不知道爱自己,她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就像我常说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品尝过甜味,他是无法想象什么是糖;如果妈妈不能照顾好自己,是没有余力去照顾孩子的。”沈奕斐说。

作为妈妈的沈奕斐也是这样做的。女儿6个月大的时候,沈奕斐利用寒暑假去北京学习的女性学课程只剩下最后一堂课了。如果去北京参加学习,就意味着要给刚满6个月的女儿断奶;如果不去北京,就意味着她拿不到文凭。

沈奕斐不顾母亲反对,打退奶针去了北京。正是这次选择,让沈奕斐的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领域成功转型到女性领域。而她的果断选择,并没有让女儿的健康受到影响。

沈奕斐的工作压力很大,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会告诉家人和孩子:“我今天心情不好,不要来找我,谁来找我,就有可能当炮灰。”她觉得即使做了妈妈,女性也应努力给自己留一些喘息的空间—不受打扰地放松娱乐,调整一下心情。沈奕斐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妈妈也是一个普通人,不会因为是妈妈,就压抑自己的情绪。

沈奕斐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早已经习惯了沈奕斐的做法。每当弟弟这时要去找妈妈,她总是拉住弟弟:“妈妈心情不好,我们不要做炮灰。等妈妈心情好了,再过去。”姐弟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体谅着沈奕斐。

“妈妈要先爱自己”源自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将妈妈自己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分开,不混为一谈,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妈妈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是沈奕斐作为母亲的选择,做一个不委屈自己的妈妈,她就有了爱孩子们的能量。在孩子们心里,沈奕斐是最好的妈妈。

02

你不只有“妈妈”这一个身份

谈到原生家庭,沈奕斐说,尽管父母都怀着爱意,但代际间的社会化差异注定会形成一个事实—子女是通过对父母的反抗成长起来的。父母在年轻时候接受的是当时的社会化体系,而这个体系往往很难适应其子女所在的新时代的需求。沈奕斐说,原生家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但对于人生发展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沈奕斐的妈妈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身上有着那个时代母亲的典型特质:她给女儿传递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女儿在网络上做教育传播,持保留态度;作为典型的奉献型母亲,她全心全意地支持沈奕斐以及她的小家庭。

作为一位社会学研究者,沈奕斐会理性地对母亲那些不合时宜的要求说“不”,但这种代际观念的差异并不影响她们依旧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沈奕斐觉得,“理想妈妈”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她对自己母亲的期待并不是“理想妈妈”,只要她生活得快乐满足就好。

在沈奕斐的家里,虽然三代同堂,却并没有激烈的代际对抗。沈奕斐有独特的秘诀,那就是家中每一个人的权责利一致。比如,沈奕斐的母亲负责孩子们的饮食喂养,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沈奕斐不会干涉母亲的决策。

沈奕斐工作很忙,儿子小时候都是由外婆喂饭,尽管她并不认可喂饭这件事情,但她选择尊重母亲的养育方式。

后来,儿子稍微大一点儿了,还会特意留下几口饭让外婆来喂,并可爱地跟沈奕斐说:“外婆觉得我能胖起来,全靠她喂的那几口饭呢。”

孩子的话语间,流淌着一家三代人之间温馨而默契的爱意。

对于自己的孩子,沈奕斐也会非常坦诚地告诉他们:有些事情妈妈做不到。承认自己做不到,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让双方能够达成一种平衡。

沈奕斐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完全能控制好情绪的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来招惹她,她会把脾气发在孩子身上,甚至还有一次冤枉了儿子。

事后,沈奕斐有些自责,便向儿子坦承“妈妈容易冲动”。没想到儿子淡定地说:“我又不是第一天认识你,你不是一直很冲动吗?不是只有这件事,你每件事都是这样的。你就是这个样子,我无所谓。”

还有一次,沈奕斐和女儿聊天时,对比了自己和谷爱凌的妈妈。谷爱凌的妈妈为女儿做了很多努力,帮女儿寻找资源,才让谷爱凌发展得这么好。

相比之下,沈奕斐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虽然女儿也很优秀,但她既没有竭尽全力为女儿寻找资源,也没能时时刻刻陪在女儿身边。

女儿却说:“谷爱凌妈妈现在最重要的身份是‘谷爱凌妈妈’,但你不只有‘妈妈’这一个身份,你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角色,这同样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从来没有觉得妈妈不够好。”

沈奕斐开玩笑说:“我们家的两个孩子都坚定地认为,妈妈脾气不好又很忙碌,遇到事情,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要自己去解决。”

沈奕斐觉得自己做妈妈很开心,她的心情好了,和孩子们的亲子关系也会顺畅许多。

03

在有爱又快乐的家庭里长大

家庭教育如同一座桥梁,一端连着孩子,另一端系着父母。在父母课题研究中,沈奕斐发现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充满委屈,他们倾尽所有养育孩子,孩子却成了“白眼狼”。

沈奕斐说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家长没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当她们用“密集母职”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和机会时,孩子便失去了自主成长的空间,这种过度干预最终弱化了孩子的共情能力与感恩意识,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养育问题。

针对这种教育的现状,沈奕斐基于社会学研究提出“优势累积养育法”,对亲子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

“优势累积养育法”以爱为根基,强调爱需要学习、幸福需要练习,其“十六字方针”是密切关注、谨慎出手、正面标签、快乐为首。

在“十六字方针”中,“快乐为首”是重要原则之一。沈奕斐认为,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家庭幸福,都要靠每个个体的能量来实现,而这种能量的核心来源正是“创造快乐”的能力,也包括让孩子快乐学习。

沈奕斐儿子小的时候,有一项数学作业是要求5分钟内完成100道题,但儿子最初只能完成30多道。沈奕斐没有责备儿子,她带着他一起设计出一套名为“能量逗”的儿童数学卡牌游戏。这套趣味性十足的游戏很快吸引了儿子,他每次都兴冲冲地主动邀请沈奕斐一起玩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大量数学练习。

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下,沈奕斐儿子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样和谐温暖、有爱又快乐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感恩和回馈。

2024年,沈奕斐的女儿从国外回来,因为事务繁忙,想陪外婆却没有时间,最后她还是用心找到了陪伴外婆的特别方式——每天陪伴外婆去菜市场买菜,一来可以帮外婆拎菜,二来可以在路上和外婆说说话。

外婆为此感动不已,沈奕斐的女儿却觉得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女儿因为哮喘曾进行过一年多的喷雾治疗,每次面对让她害怕的喷雾时,都是外婆在一旁陪伴,给了她继续治疗的勇气。如今角色轮换,小时候是外婆陪伴她,现在是她陪伴外婆。

“正面标签”是指对孩子正确的、可复制的行为进行肯定。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微信回复都是反应弧超长的,但是沈奕斐的儿子只要看到妈妈的消息,就会及时回复。有一次,沈奕斐给儿子发微信,很快收到了儿子的回复,沈奕斐就立即给予肯定:“今天回复得真快,真不容易啊,我儿子又长大了一点儿。”

通常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都会担心来外界的侵害,不同于大多数妈妈,沈奕斐“密切关注”女儿的安危,但不出手包办,她给读中学的女儿晚上独自外出的权利,留出充分的个人空间。

她认为只要事先建立好规矩,孩子自然知道行为的边界。沈奕斐对女儿有几个安全要求:

第一,出门前要让妈妈知道她和谁在一起,并且保持通信通畅。

第二,在回家的时间上,上初中时不能晚于21点,上高中时不能晚于22点。

第三,只能去妈妈知道的“第一现场”,不能擅自转往“第二现场”。

沈奕斐提到的“第二现场”在网上被广泛关注,这是她和一位检察官交流时得到的启发——大多数案件都发生在临时变更的场所,即第二现场。第四,不允许和第一次见面的人外出。

沈奕斐在和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跳出了“密集母职”的束缚,与孩子们建立了非对抗性的亲密关系,两个孩子也展现出良好的成长状态。

最让沈奕斐感到幸福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带”她成长:女儿精心策划全家旅行,贴心地为妈妈寻医问药;儿子化身“技术顾问”,给妈妈调整键盘,还带着妈妈去体验二次元世界的快乐。

沈奕斐把自己和孩子们的亲子关系定义为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这也是让沈奕斐感觉最好的状态。

2021年,结婚20周年时,沈奕斐夫妇特意来到复旦校园,重寻恋爱时的足迹。在碧水微波的湖边小憩时,沈奕斐和丈夫相视而笑。沈奕斐感慨,她和先生在复旦校园初识,直至现在拥有儿女双全的温馨小家,作为一位妻子和母亲,她是幸福的。

作为一位社会学研究者,沈奕斐看见了当代女性的隐忍和坚毅,也看见了她们的困惑和不易。将社会学范畴里的规律传递给更多女性,让她们和自己一样拥有幸福的家庭,是沈奕斐心里始终的愿望。

来源:婚姻与家庭亲子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