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智慧沃野育粮“芯”!全省最大杂交籼稻制种基地“种”出田间新质生产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9:10 1

摘要:土壤温度:24.3℃;PM2.5:23μg/m3;二氧化碳:1890ppm……昨日上午,遂昌县新路湾镇蕉川村便民服务中心数字农业监控大屏实时显示制种田内的监测数据。

土壤温度:24.3℃;PM2.5:23μg/m3;二氧化碳:1890ppm……昨日上午,遂昌县新路湾镇蕉川村便民服务中心数字农业监控大屏实时显示制种田内的监测数据。

“过去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下到田里观察杂交稻长势情况,如今只要点点鼠标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一杆农业眼’真是帮了大忙,收成是一年比一年好!”制种大户张林富站在大屏幕前兴奋地说。

蕉川村是全省最大杂交籼稻制种基地的核心产区,也是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张林富口中的“一杆农业眼”,依托阿里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让农民种田不再“靠天吃饭”,而是通过大数据实现精耕细作。

在蕉川村的制种田内,5根约4米高的白色长杆立于田埂上。乍一看跟普通电线杆无异,走近细看可以发现上面装配了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空气PM2.5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配套运行“绿色农田生态智产”应用系统。

从田间到“云端”,“一杆农业眼”可动态掌握温湿度、光照、土壤电导率、pH值等种植环境关键指标,实现稻种生长态势实时感知、涉农灾害实时预警、农事作业实时洞察、土地健康实时监测。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种业技术推广员徐圣开说:“去年,‘一杆农业眼’归集关键性指标数据332万条,传递合理安全用药信息3300余次,有效指导农户及时进行农事干预,提升从育苗到成熟的全周期、全地域智慧化管护水平。”

在杂交水稻制种重点镇石练镇,同样有一块数字制种农田。当地针对水稻种植的特性需求进行物联网管理及分析应用,安装AI长势监测、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病害监测等9大类110多个终端传感器,并将外部气象系统数据进行接入整合。

“屏幕中病虫害热点区域被AI自动标红,能够精准定位到受害植株具体位置。以前靠人工巡查100亩地至少要3—5天,现在智控系统10分钟就可完成且能够实时监控。”该镇柳村村制种辅导员雷文钧表示,该平台结合后台模型算法能力可提供精准预警服务,农田管理人员和种植户可在手机端便捷查看。

良种一粒重千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作为全省最大杂交籼稻制种基地、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遂昌有着50余年的制种产业历史,是全省最早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地区之一,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及年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省首位。

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遂昌制种田里处处展现“芯”图景,形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让“藏粮于技”从战略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提升。去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2.16万亩,较2022年面积增加了9600亩,产量达24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亩均收入约5000元,直接带动制种农户人均增收3万余元。

金秋时节,“丰”景如画。眼下正值杂交籼稻抽穗扬花灌浆期,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黄金时期”。在石练镇白西畈高标准水稻制种基地里,一架架无人机正低空穿梭上空,旋翼掀起的强劲气流剧烈地拂动稻穗,瞬间扬起花粉。

在遂昌,运用无人机赶粉的场景随处可见。最近,来自全省各地的农业干部、技术专家、制种大户和企业代表,争相观摩学习无人机赶粉、父本机插秧、种子全自动生产加工等先进技术。

从“靠天吃饭、凭力劳作”的传统模式,向“精准可控、高效智能”的现代模式跨越,遂昌制种业走出了一条以种业自主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路子。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播种环节,引入钵苗抛栽轻简技术,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11倍;授粉环节,采用拖拉机进行赶粉,人工需求从30人锐减至3人;收割环节,开上先进收割机,1小时能收割5亩田,抵得上2人3天的工作量;烘干环节,投入现代化烘干设备,每台每天可烘干种子3万公斤,每公斤成本从1.6元降至0.6元。

万亩智慧沃野上,一粒粒“遂昌种”茁壮成长。当地专门组建现代种业研究中心,集中连片规划杂交稻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力攻关杂交稻制种关键性技术,从源头上把控种子质量,全县杂交稻制种田实现良种覆盖率100%。

“浙江稻种,遂昌制造。”遂昌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尹设飞表示,开展亲本繁育、新品种(组合)试制、抗性鉴定等示范种植,可助力杂交稻系列优质品种培育推广。“中浙优”“华浙优”两大系列品种因其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在圈内享有盛誉,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到了1亿多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良种“明星”。

本文来自【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