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秋开学,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面覆盖。那么,这门课都学什么?由谁来教?课程怎样安排?学习效果又如何评价呢?
今秋开学,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面覆盖。那么,这门课都学什么?由谁来教?课程怎样安排?学习效果又如何评价呢?
问题一 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
分学段让新技术可知可感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任炜东
通识教育的起点,是让技术变得可知可感。为此,八十中教育集团设计了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的核心是趣味感知。AI不是遥远的代码,而是身边亲切的小助手。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用AI语音听写练习生字,在体育课上借助AI动作捕捉纠正广播操姿势;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用AI探秘生活,合作制作校园AI地图,完整体验一次“数据采集-标注-应用”的流程;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们能够在AI创意工坊里,通过可视化编程设计猜数字游戏,甚至能用生成式AI创作未来校园的美术作品。
初中阶段聚焦技术入门与应用拓展。初一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用OCR文字识别等工具,完成校园图书借阅数据的统计分析;初二学生可以借助专业工具训练自己的手势识别模型,并开发校园噪声监测系统;初三学生可以围绕社区垃圾分类小助手等真实项目,进行跨学科整合,课程会正式引入AI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边界与责任。
高中阶段强调系统实践与创新突破。高一学生可以通过Python课程,结合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分析等项目,筑牢编程基础;高二学生可以深入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原理,利用古籍图像库开发古籍修复AI工具,探索智能机器人控制,将学习推向研究的前沿。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打破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将人工智能的理念渗透在每个学科的教学中。学校开设了20余门“学科+AI”选修项目,从小学用AI猜古诗,到初中为剪纸、风筝等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再到高中有能力开发古籍修复AI辅助工具……AI将成为学生们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引擎。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能够自主创新的人。在我校的一次学术论坛上,几名学生发现手动整理会议纪要效率太低,便运用所学技术,开发了一款AI赋能论坛工具,能实时转录发言、生成观点摘要和热词云图,现已成为可以真实部署、服务于学校大型活动的实用工具。
从小学的趣味体验到高中的创新研发,八十中教育集团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让人工智能教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相信,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是技术的掌握者,更应是有热情、有责任感,并敢于定义和创造未来的有为青年。
问题二 这门课由哪些老师来教?
信息科技教师是教学主力
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智雄
为更好地指导学校利用前沿技术开展AI教育,今年8月,市教委成立了首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中小学的专家,成立专家指导组和教学指导组,发挥咨询、研究、培训、评估和指导等职能。作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东城区围绕人工智能通识课师资建设,与市专家委员会密切合作,通过多元化培训,打造了一支具备智能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力量。
此前,东城区在14所中小学进行了试点。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组织试点校开展了教学研讨、观摩展示活动,高校团队通过集中培训、入校指导、联合教研等方式,帮助试点校教师提升了课程实施能力。试点校教师通过先行授课、经验分享,为全区师资培训提供了实践样本。
为强化这门课程的师资力量,目前,各学校已配备了“专职+兼职”结合的校内教学团队,信息科技教师为核心来源。他们参加了系统化培训,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认知框架,具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计教学及伦理教育实施能力。
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还牵头开展了《校本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化设计及师生能力培养》课题研究,组织全区信息科技教师研究各地及企业课程资源,打造适配本校学情的校本课程。比如,新鲜胡同小学崔子千老师开发了《我的智能伙伴》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示范了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成为全区教师可借鉴的实践模板。
今年以来,广渠门中学、新鲜胡同小学等7所市级AI应用试点校已成为实践基地,很多教师通过现场观摩、专家引领、互动研讨等方式参加了集中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已组织现场观摩活动12场,800余人次教师参加。他们围绕信息科技教学大纲、AI伦理教育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焦点问题与高校专家深入交流,明确了“师—生—机”协同教学关系,促进了培训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
今后,东城区将建立“AI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们提供常态化支持;实施“AI教学创新领航计划”,培育名师、打造品牌;深化“AI+教研”改革,为教师提供精准诊断建议,帮助各中小学培养具备智能教学能力的教师。
问题三 课程会怎样安排?
跨学科融合渗透AI学习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党委书记兼执行校长 马静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面向小初高全学段,构建了以信息科技课程为核心,科学、劳动和通用技术课程主动融入,其他学科积极借助的“浸润式”人工智能通识教学模式。
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阵地”与“排头兵”,系统承担起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的教授任务。课程依据“小学感知—初中理解—高中实践”的梯度设计原则,围绕基本概念、应用技术、实现方法及伦理社会四个维度,循序渐进地融入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信息科技课程通过介绍图灵测试、AlphaGo等标志性事件,以及组织学生亲身体验AI生成文本、图像等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对AI的基本认知,了解AI在日常场景中的运用。初中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在向学生讲解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体等应用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人工智能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其可能对社会公平与伦理安全带来的风险。高中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开展如手势识别模型训练、基于遥感图像的校园“含绿量”计算等实践项目,切实培养学生在AI时代的适应力与领导力。
科学、劳动与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试验田”与“先锋队”,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在劳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App识别校园植物。通用技术课则通过“语音识别智能视力表”等项目,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识别模块、微控制器与显示设备,开发具备语音交互、自动判读与数据记录功能的智能检测系统。
美术、政治、地理、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课程作为“赋能器”与“协作者”,着力提升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主动运用AI。政治课围绕算法偏见、隐私保护开展伦理辩论;生物课渗透蚁群算法等展示自然与智能的融合创新;物理课解析自动驾驶传感原理;美术课利用AIGC技术将绘画与手工作品转化为动态影像,提升创作表现力。这一融合策略可以显著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推动学生主动借助AI工具开展科学学习,潜移默化地发展其技术应用、原理认知与伦理判断能力,实现AI素养的全面育成。问题四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元方式评估学生核心素养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陈德收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还应注意构建科学、全面、有效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递进式的评价方式,精准评估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为教师教学提供有力反馈。
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目标,并对应设计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和兴趣为主,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项目作业等多种方式,评估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用人工智能产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据和伦理的初步认知。这一阶段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上。
初中阶段,通过理论测试、项目实践、课堂讨论等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技术实践能力,以及对人工智能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一阶段侧重技术实践和伦理思考,评价内容增加对数据处理、简单编程和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探讨。
高中阶段,通过项目实践、科研报告等方式,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对高中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考查聚焦前沿技术应用和科研素养,评价标准提高到复杂模型构建、科研项目参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具体来说,对小学生不安排纸笔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AI活动记录卡”量化考核合作探究、工具整理等行为习惯,并做一次1至2分钟的口头报告,用来讲解作品原理。对初中生要求案例分析真实AI应用场景,撰写200字左右的观点短文,还会要求提交800字左右的《AI技术应用调研报告》,内容如“智慧安防人脸识别在校园安防中的利与弊”等。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采用学术论文方式,考核要求引用参考文献提交2000字以上的文章,如“生成式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这些评价指标体系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确保了不同学段教与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评价方式,学校能够有效衔接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还会借助希沃智慧课堂系统、“班级优化大师”等智能技术,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思考与建议
中小学AI教育要避免“知行分离”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余胜泉
当前,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正在全面落地。大模型应用课、编程课、机器人课、AI实验课等纷纷进入校园。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素养,还关乎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更能促进跨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发展,青少年能否理解并驾驭人工智能,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把人工智能教育引入中小学,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然而,热闹之下也应有冷思考。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进过程中,要努力避免重概念轻操作、重应试轻探索、重竞赛轻兴趣等“知行分离”现象。我们需要思考,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会操作几款智能软件的小能手”,还是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如果不能解决“知行分离”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就可能沦为新的形式主义。
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的问题。一是理论大于实践,学生“纸上谈兵”:不少课程停留在概念普及和理论讲解上,听得多,做得少。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印象,却缺少动手实践,结果是“知道很多,做不出来”,知识和能力脱节;二是应试化、竞赛化倾向,兴趣被消磨:一些学校把AI学习与考试、竞赛挂钩,甚至成为升学的加分项。课程设计越来越偏重“考什么学什么”,孩子们陷入刷题和备赛,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反而被边缘化。过早功利化让原本新鲜有趣的AI学习,变成了另一种负担;三是学科割裂、脱离情境,难以形成综合应用:在不少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是“孤立课程”,只是单纯传授AI知识与软硬件操作,学生缺少跨学科整合的问题解决机会,无法真正理解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综合价值。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根本要旨:真知必然内含实践的力量,而真正的行动又必然伴随清晰的认知。同样,唯有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首先,课程设计要避免“听讲为主”,而是突出实践与探究环节。按照“知识探究—编程实验—情境应用”三个层次推进课程:先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再通过编程与实验建立技术感知,最终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比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智能家居声控”系统,不仅贴近生活,还能完成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化。
其次,人工智能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以往的教学常常是“基础理论—技术模块—案例应用”,虽然体系完整,却容易造成知识孤立化和学习脱情境化。真正的“知行合一”强调将多学科情境与知识引入人工智能教育,让学生超越单一学科的视角,采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理解问题,推动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学习的零碎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统一的整体,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融合应用并形成整体化创新方案解决问题。
第三,评价方式要跟上“学用结合”的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的成果不能只看分数或证书,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成性实践与创新。作品展示、学习过程记录、小组合作成果,都比一次考试的分数更能反映真实水平。如果沿用“背多少、考多少”的老路,人工智能教育将失去意义。
第四,学生应当成为课堂的主角。人工智能教育应当倡导探究式、项目化学习,让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建模、构建方案、调试与验证。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从“讲解者”转变为“引导者”与“伴学者”,给学生创造更多探索的空间。
最后,还要守住教育的健康底线。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技能化教育”,更不能成为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的理由。学校应合理控制屏幕使用时间,引入“不插电”环节,如纸笔推演算法、机器人拼装、实地调研等,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让他们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理解人工智能的真正内涵。
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更不能异化为新的应试工具。真正的人工智能教育,应当让学生在动手中理解技术,在探索中激发创造力,在建模与验证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反思中培养责任感。知而能行,行而致知,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当“学”与“用”紧密结合,“知”与“行”相辅相成,人工智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培养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