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的云会 “写诗”?一袖烟霞里,藏着未见过的山野浪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6:10 4

摘要:初识三清山的模样,是在吴沆的另一句诗里:“光摇一碧回环水,翠挹三清远近山。”诗里的水,是灵动的,碧波随船桨微微荡漾,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漫出几分温柔;诗意的山,是柔美的,远近高低的翠绿,仿佛都被风揽入怀中,化作朦胧的笔触,轻轻落在天地间。

“选胜园林兴未阑,拿舟飞出小溪湾。”(《三清山》)每当读到宋人吴沆的这两句诗,总觉得自己也随那一叶扁舟,悄然离开尘世喧嚣,向着三清山的方向漂去。

初识三清山的模样,是在吴沆的另一句诗里:“光摇一碧回环水,翠挹三清远近山。”诗里的水,是灵动的,碧波随船桨微微荡漾,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漫出几分温柔;诗意的山,是柔美的,远近高低的翠绿,仿佛都被风揽入怀中,化作朦胧的笔触,轻轻落在天地间。

中式山水的妙处,从来不在把笔墨铺满纸面。就像水墨画卷里,总要几处留白,有“云”栖,看风起。三清山恰好就长在这份留白里,每一寸山石、每一缕云雾,都自成诗行。有人说它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有人说它“奇中出奇,秀中藏秀”,这样的赞誉,恰好道出了它的气质。

它坐落于江西上饶,跨德兴与玉山两地。229平方公里的疆域,汇聚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万千气象。它还集齐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的荣光,也依旧像从前那样,以本真模样,等着你来攀登。盼你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中国国家地理·极致中国·江西影像大赛·摄影师绿色家园

我常好奇,是什么样的景致,让诗人能在此说出“似惜雨晴天恰好,真忘名利日长闲”的感慨。直到望见云雾缠绕的三峰,才渐渐明白。那是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因形似道教三清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6米,是江西省第五高峰,半隐在云中,带着几分庄严与清远。那一刻,才懂得,为何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约翰·缪尔写,群山的魅力超越了一切常理,不可解释,难以捉摸,一如我们的人生。

1636年的秋天,徐霞客也曾站在这座东津桥上。他在《江右游日记》里写下:“一名大岭,曰三清山。”然而因水势湍急、道路险阻,终究未能踏足此山。那时的三清山,还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无栈道,无游人,唯有峰峦在云雾中沉默,古松在悬崖间生长。霞客的遗憾,也让三清山的诗意多了一层岁月的厚度。就像一首没写完的诗,留白处反而更耐人寻味。

如今再登三清山,西海岸三千余米的悬空栈道蜿蜒山腰。抬头望去,“巨蟒出山”昂首破雾,“东方女神”静立云端,看“观音赏曲”仿佛凝听山间清音。巨蟒峰高128米,腰部最窄处不足七米,斑斓纹理宛如蟒鳞,云雾来时,仿佛吐出紫气;女神峰端坐天际,相传她本是山下采药女,为救乡亲触怒天帝,被化作石像,千百年来凝望人间;梯云岭上的石影,仿佛琵琶和尚正以乐声诉说疾苦。徐霞客未能见到的景象,如今已化作亿万人心中的绝景。时光的温柔,替他补上了那段缺憾。

最令人难忘的,是它的云雾。它们像浪漫的诗人,时而舒展成纱,把山峰裹得若隐若现;时而凝重如墨,让整座山都浸在朦胧里。看云涛翻滚漫过山谷,听松涛阵阵掠过耳畔,便能体会苏轼为何写“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缕云雾都能化作诗句。难怪秦牧说三清山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三清山的诗意,深藏在它十四亿年的地质演进中。谁能想到,如今奇峰林立的模样,曾三度沉入海底?两次在深海中沉睡长达五六亿年。火山喷发、造山运动与喜马拉雅的抬升,使花岗岩体裸露,再经亿万年的风化、崩解,才塑造出今日的峰丛与石壁。“万笏朝天”如朝臣肃立,“三龙出海”似巨龙凌空腾起,“老道拜月”自带仙风道骨。它东险西峻、北秀南绝,奇峰怪石、云海雾涛、飞瀑流泉。因这奇峰参天、幽谷千丈的山岳奇观,三清山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西太平洋边缘最美的花岗岩”。

而三清山的诗意,不止写在山水里,也藏在生命的韧性之中。它是全球重要的“生物避难所”。第四纪冰川期,许多植物在严寒里消亡,而三清山凭借复杂地貌,护住了白豆杉、天女花等珍稀物种。每年仲夏,漫山杜鹃花次第开放,色彩绚烂得仿佛燃烧。

@中国国家地理·极致中国·江西影像大赛·摄影师花生弟弟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三清山的“诗骨”,那人文底蕴便是它的“诗魂”。三清山又名“少华山”,自古便是道教圣地。晋代葛洪与李尚书在此修炼。唐宋以来,老子宫观、葛仙观渐次而起,元代全真、正一道派同祀同修,连山中的地名也染上仙气。

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始建三清宫;明景泰年间,王祜重修并扩建宫观,自此,殿宇、石雕、塔亭遍布山间。三清宫依山而筑,龟石为基,四象环绕,八卦布列,俨然一座天然的道教文化博物馆。晨钟暮鼓间,“常有观其徼,常无观其妙”的道学奥义,早已融入山水。

在这片土地上,朱熹曾于怀玉书院讲学,让儒与道在山间交融;畲家的歌谣、闽南的风情与红色的记忆,也在此留下足迹。三清山的诗意,也因此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下山时,又想起吴沆那句:“松筠不锁神仙境,携得烟霞满袖还。”其实,哪有什么“神仙境”?不过是三清山以山石、云雾、松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放心灵的所在。它像一块无字碑,不必刻下豪言壮语,却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能在心底读出属于自己的诗。

如今的三清山,已不再是徐霞客眼中那座“遥不可及”的大岭。它是“江西风景独好”的生动注脚。而它未曾改变的,仍是那份留白的诗意。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山水的留白,恰在贵有余而不尽,让人离开之后,仍会念起——那片云海是否依旧翻涌?那株古松是否依然生长?那位“女神”,是否还在凝望人间?

或许,这才是三清山最动人的地方,它用满山风光,写下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而我们这些寻诗的人,只是在它的留白里,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编辑:黄嘉婷

审校:罗永顺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风景独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