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冒出换房的念头,去看了很多二手房,包括换不起的新房样板间。回到家被蠢蠢欲动的想法填满着,心里难以安定。
去年冒出换房的念头,去看了很多二手房,包括换不起的新房样板间。回到家被蠢蠢欲动的想法填满着,心里难以安定。
我把像云朵一样飘浮在空中的想法,一个个拽下来写到日记本上。
有想换三房的欲望,有想要一梯一户的欲望,有在农村有别墅在城里要有豪宅的欲望,有住新房的欲望,有希望楼下就是草地可以让孩子撒丫子跑的欲望。
这些欲望一旦冒出来,便会无穷无尽漫开去。
有了这个便想要下一个。
房子不是家,是盛满欲望的容器,是我们欲望的集中展示区。
想住周边全是菜店和水果店的小区,想住安静优美的小区,想住崭新的大平层,想住又安静又便利的大平层。
也是在那个时刻,我开始思考:爸爸妈妈都不是本地人,那对在这里出生、成长的小朋友来说,怎么定义家呢?每次过年,不是回丈夫家就是回我老家,某种意义上我上次拥有的房子,和出租屋又有什么区别?
我搜索“家”的定义: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眷属的固定住所;住处。
对很多城里人来说,每换一次房子,就意味着一次迁徙。你小时候的家和上小学、中学住的地方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希望小朋友从出生到成年,都住同一个家,要么是对自己足够没要求,要么是有条件让小孩一出生就在“罗马”。
我设想过最理想的情况,同时拥有家和老家,一个用来住,一个用来留念:
小孩和爸妈搬多次家,但是不管何时他都可以回到小时候的没有被出售、出租过的家,推开因年代久远而嘎吱响的门,还能找到他小时候喝过的奶瓶、玩过的小汽车。
布满灰尘也没关系,一定要有灰尘才有“老家”的意味。
家是一个昏黄的、美好的文学意象。
而在一个城市没有2处以上优质房产的人都没法拥有“老家”,这成本之昂贵,让人不敢亲近。
随后又想到,在我的老家,现在也几乎找不到我成长的痕迹,没有照片,没有旧衣服,只留下几本同学录和一些高三的试卷。
18岁上大学,我就把所有的照片、日记都带在身边,从大学宿舍到各种出租屋,再到被我卖掉的“家”,现在又跟我重新回到出租屋。
那时候我逃离家的决心是如此坚定。
想到这些,我又释然了。对于自己没能力给小孩维持一个高成本的“小时候的家”感到释然。
更何况小孩也会跟我一样绝情地逃离这个“家”。
既然想要在房子这个欲望容器之上建立一个固若金汤的“家”是如此之难,那就把“家”和“房”分开来,房子不等于家,家不全是房子。
成长是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不是一场竞赛。房子或许是欲望的竞赛,但家肯定不是。
房子绝对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但筚路蓝缕,我们也能亲手建立一个家。
去年还因为换房而不得久久不能平静,今年亏本卖了房我已老实。现在我看到心动的房子:欸,这个小区不错,下次可以换这里租租试试。
人一出生就在人间流浪,在真正安定之前,我们要漂泊很久。
来源:中年年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