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不断演变的威胁格局中,恐怖组织在将无人机、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技术应用于行动方面一直较为迟缓。
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不断演变的威胁格局中,恐怖组织在将无人机、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技术应用于行动方面一直较为迟缓。
这主要受几方面因素影响:更致命武器(如轻小型武器)的易获得性、技术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功利性考量——即技术先进武器的效能与研发及使用成本之间的权衡。
然而,这一动态在2024年发生了转变,两大关键趋势表明该地区恐怖组织已开始初步采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
在此背景下,需要探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即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及其附属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分支[ISKP]和俾路支叛乱团体)如何将这两项技术融入行动,其构成的威胁以及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
日前,鲁本·达斯(Rueben Dass)与阿卜杜勒·巴西特(Abdul Basit)发表联合署名文章:“新兴技术的初步应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技术趋势”,就阿巴相关恐怖组织逐步使用新技术实施恐袭的现状、趋势及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原文发表在《全球网络》洞察栏目(Global Network,Insights)。
恐怖组织使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加滕斯坦-罗斯、克拉克和希尔的研究指出,恐怖组织采用技术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采用阶段:恐怖组织对新兴技术的应用以高失败率和低效能为特征;
2.迭代阶段:随着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显著改进,其应用方式得到优化;
3.突破阶段:组织精研特定技术的使用与应用,成功率显著提升;
4.竞争阶段:恐怖组织在创新的同时,展现出抵御反制措施的韧性,形成周期性循环模式。
目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分恐怖组织对新兴技术的采用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它们正试图进入迭代阶段以提升能力。
上述研究者强调,“将暴力非国家行为体的早期尝试简单归为‘失败’、后期尝试归为‘成功’,是短视的二元论”。
因此,尽管当前阿富汗、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尝试可能因失败而受挫,但忽视其潜在威胁是不明智的。
一、无人机
2024年7月至9月期间,哈菲兹·古尔·巴哈杜尔组织(Hafiz Gul Bahadur Group,一个反巴基斯坦的武装派系联盟)至少实施了6起疑似无人机袭击。
这些袭击主要发生在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目标为地面安全设施。
其使用的无人机技术相对低端—中国商用大疆四轴无人机,用于向地面目标投掷简易爆炸装置。
这些装置为本地组装,由塑料瓶填充400-700克炸药,并通过手榴弹引爆。
2024年10月,地区分析人士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隶属于巴基斯坦开普省哈菲兹·古尔·巴哈杜尔组织的“伊斯兰军”(Lashkar-e-Islam, LeI)武装分子,在操作一架疑似大疆经纬350 RTK无人机。
今年2月,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被指在南瓦济里斯坦的萨拉拉戈哈对巴基斯坦安全部队检查站发动袭击,使用了一架装载炸药的四轴无人机。无人机型号不明,袭击造成的破坏极小。
今年5月,巴基斯坦军方称正在调查TTP在北瓦济里斯坦的一起疑似无人机袭击事件。
这些组织对商用四轴无人机的使用,与阿富汗塔利班及2016-2017年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IS)的战术相似—后者曾通过简易无人机高效袭击地面联军部队。
这表明该地区恐怖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境和跨冲突经验借鉴。
商用无人机的易获得性,促使巴基斯坦恐怖组织转变行动模式。此前它们主要依赖自杀式爆炸等传统袭击手段。
恐怖组织对无人机的类型选择与使用取决于三个因素:领土控制、技术能力和外部支持。
巴基斯坦境内领土控制有限且缺乏外部支持的恐怖组织,只能依赖购买或走私的商用硬件,这从其目前使用的无人机类型中可见一斑。
目前尚不清楚TTP等组织是否从阿富汗塔利班或“基地组织”(AQ)等地区组织获得了无人机技术的外部技术支持,但近期双方合作已有所增加。
这些组织获得大疆经纬系列等设备,暗示了组织间存在一定的知识与资源转移。
另一方面,ISKP(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已明确展现出将无人机武器化的意图。过去一年中,IS附属的Rocket.Chat频道发布了五份手册,作为“现代战争”系列的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商用无人机武器化并应用于恐怖袭击。
这些手册针对可能受蛊惑、代表该组织实施袭击的“独狼”行动者。该组织还发布了多份其他手册,威胁使用无人机袭击巴黎奥运会。
然而,巴基斯坦恐怖组织对无人机的使用“在破坏效果上影响有限”,这可能是由于所使用无人机的简陋性,也进一步表明其技术发展与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这一现状不容忽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和资源积累,恐怖组织的操作proficiency 可能会提高。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
2024年5月,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宣传模式出现了微妙但关键的转变:ISKP声称对阿富汗巴米扬省外国游客的袭击使用了AI技术。
在52秒的视频中,一名身着西式服装的男性新闻主播用普什图语通过文本转语音和文本转视频工具宣称对袭击负责。
该视频使用“呼罗珊电视台”的标志,模仿了阿富汗主流新闻频道的布局。
此后,ISKP至少又制作了8段AI生成视频,背景采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媒体频道的风格,并敦促其追随者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制作AI宣传材料。
这些视频在Telegram、Rocket.Chat和Threema等平台上传播,非官方频道的转发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近期,俾路支叛乱团体的AI生成宣传视频也在X平台流传。尽管视频制作粗糙、技术基础简单,但表明ISKP之外的组织也在将AI用于宣传行动。
尽管TTP目前尚未采用AI,但鉴于地区其他组织的趋势,其未来很可能跟进。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不同恐怖组织之间的激烈竞争,促使它们学习新技能以在极端主义领域保持影响力。
尽管每段新AI视频的制作质量逐渐提升,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如手势不协调、嘴唇动作与音频不同步等问题。
ISKP已在加密社交媒体渠道分享多份手册,敦促支持者学习AI,并鼓励他们利用免费在线课程。
ISKP的AI宣传视频呈现两大关键趋势: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其提升技术实力和输出质量将更为容易。
ISKP已制定AI使用策略,通过避免使用敏感词汇和标记语言,利用内容审核漏洞扩大传播范围,确保宣传内容的持久影响力。
不过,该组织使用AI对宣传和招募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三、影响
阿富汗、巴基斯坦冲突地区恐怖组织对新兴技术的初步采用具有多重影响:若这些组织能跨越迭代阶段进入突破阶段,这些技术可能大幅提升其行动效能。
例如,无人机的使用可能对反恐部队构成巨大压力,类似2016-2017年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情况。
这些技术的易获得性和能力门槛的降低,为问题增加了复杂性——随着这些组织对技术的掌握更娴熟,袭击频率和致命性可能上升。
以AI为例,随着技术发展,其生成更复杂视频的能力可能吸引精通技术的年轻一代加入恐怖组织。
2023年巴基斯坦当局在伊斯兰堡逮捕的19岁青年哈姆扎(Hamza,别名“萨拉菲·马德尼”[Salafi Madni])就是典型案例。
他因涉嫌为ISKP制作宣传材料被捕,最初被该组织的宣传和媒体内容吸引,最终被纳入其去中心化媒体团队,建立了横跨加拿大和德国的网络。
类似地,精良的AI辅助媒体内容可能对年轻一代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相反,恐怖组织的技术应用也可能促使反恐行动升级。这在伊斯兰国大量使用无人机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时期已有先例。
因此,该地区组织如何权衡技术应用的成本与收益,仍需持续观察。
四、结论
尽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恐怖组织对技术的采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不可掉以轻心。
地区政府和安全部队必须努力切断这些组织获取专业知识、硬件、以及外部支持的渠道。这些因素对新技术的采用至关重要。
识别并阻断恐怖组织内关键专家及供应链,是防止其获取技术的关键。
在无人机领域,巴基斯坦政府近期的反恐行动已显示其使用四轴无人机向恐怖分子藏匿点投掷弹药。
印度当局在反恐行动中也使用了类似的商用四轴无人机,以及其无人机部队中更先进的机型。
巴基斯坦还开发了更复杂的能力,如“蜘蛛”反无人机系统,该系统利用AI检测、追踪和拦截敌对无人机,并部署了由“沙赫帕尔”(Shahpar)和“布拉克”(Burraq)等国产型号组成的先进无人机机队,助力反恐行动。
在应对两用技术时,公私合作也至关重要。地区政府和安全机构必须与科技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以遏制恶意行为体滥用技术。
各国需共同制定国家和国际框架及指导原则,促进这些技术的安全发展与演进。
在恐怖主义威胁面前,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仍是一片挑战重重的地带。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地区政府必须与时俱进,提前应对潜在威胁。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