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女子脖子长疙瘩以为是脂肪粒,确诊HPV?医生:这些部位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8:43 1

摘要:脖子上冒出一个小疙瘩,没红没痒,也不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脂肪粒吧,没事的。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包,51岁的林阿姨却因为它,被确诊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脖子上冒出一个小疙瘩,没红没痒,也不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脂肪粒吧,没事的。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包,51岁的林阿姨却因为它,被确诊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当她坐在诊室里,眼神还是一脸懵:“怎么会是这个?不是只有女生下面才会得HPV吗?”

这不是个例。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女性因为皮肤上的小变化,错过了早期识别的时机。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恐吓,而是提醒:HPV不只是“宫颈的事”,它可以在身体的很多部位“安家”,尤其是你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HPV,不止传染,不止性

很多人对HPV的理解,停留在“宫颈癌元凶”、“性生活传播”,但这只是它冰山一角。HPV病毒分成100多种型别,其中约40种能感染皮肤和黏膜,它的“落脚点”远比你想象的多。

除了宫颈、肛门、外阴这些你熟知的部位,它还可以出现在口腔、咽喉、脖颈、腋窝、手背、脚底,甚至眼睑内侧。只要有皮肤破损、微小的伤口,它就有可能“潜伏”进去,悄无声息地生长。

很多时候,它的表现非常“低调”。一个小肉粒、一颗像痣的突起,一个不痛不痒的小丘疹……这些都是HPV可能的皮肤型表现,尤其是低危型的HPV6和HPV11,它们最常引发皮肤表面的“疣”。

你以为是脂肪粒,它其实在“长根”

林阿姨说,她脖子上那个小疙瘩,起初就像个米粒大,颜色和皮肤差不多。她以为是脂肪粒或者皮肤老化,也没管。结果三个月后,那个小疙瘩变大了,摸起来软软的,表面还出现了细小的“指状突起”。

医生检查后发现,那是典型的扁平疣样病变,是HPV感染在皮肤上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病理活检确诊:HPV11型阳性。

扁平疣其实就是HPV在皮肤上的“建筑工地”——它像在皮肤里扎下根,慢慢堆叠细胞,长成一个个“长得像痣”的小疙瘩。它不疼不痒,但有传染性,尤其在共用毛巾、刮胡刀、按摩器具时,皮肤-皮肤的接触传播就发生了。

生活中这些“误会”,让它钻了空子

有几个典型的误区,真的得说说,不然太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长疙瘩不疼不痒就是良性的”:真不是。HPV的皮肤表现,往往就是这么“低调”。它不像细菌感染那样会红肿热痛,反而一副“我很乖”的样子。正是这种“乖”,害得很多人忽略了它。

“HPV只在隐私部位才有”:这是最大的误解。研究显示,约有15%的HPV感染者在手部、脖颈、面部等“暴露区域”也检测到了HPVDNA。尤其是美容、美甲、美体场所的交叉污染,成了一个隐形传播渠道。

“年纪大了,不会得HPV”:其实不然。50岁以上女性HPV感染率呈现第二波小高峰,原因之一就是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更容易激活。更别说有些人年轻时感染了,病毒潜伏几十年,年纪大了再“冒头”。

HPV不是绝症,但也绝不能轻视

大部分HPV感染,确实可以被免疫系统清除。但问题是,一旦病毒引发细胞异常增生,甚至形成疣体,就有可能进入“持续感染”阶段

就像林阿姨的情况,虽然目前是低危型HPV,没有癌变倾向,但医生仍建议她做局部冷冻治疗,并定期复查。因为只要HPV感染在体内“占地为王”,就有可能随着年龄、免疫力变化,激活高危型感染

高危型HPV(如16型、18型)更需要警惕,它们和宫颈癌、肛门癌、口咽癌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些皮肤看似“良性”的病变,若处理不当,有可能转化为乳头状瘤样肿瘤,甚至癌前病变。

医学研究指出,HPV相关的头颈部肿瘤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口咽部HPV相关癌的发病率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225%。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

医生提醒:这几个部位,别忽视

有些人一听HPV就只查宫颈,除了妇科检查,有些暴露部位也该“顺手瞄一眼”:

脖子:尤其是耳后、颈侧发际线附近,常被忽略,但却是HPV的“潜伏高发区”,特别是爱穿项链、喜欢按摩的人,摩擦导致皮肤微损伤,容易被病毒“盯上”。

手背和手指缝:接触频繁、清洁频率高,但很多人洗手不彻底,留下病毒残留。特别是美甲、共用指甲刀等行为,是典型的传播路径。

腋窝和腹股沟:这些部位闷热潮湿,是病毒最喜欢的“温床”。如果出现“小肉粒”,不要简单当成汗疱疹或脂肪粒,最好请专业医生看看。

口腔和舌根:如果发现口腔内壁、舌头侧边有反复的小疙瘩、白斑,尤其不疼不痒但一直在,得提高警惕。口咽部HPV感染很容易被误诊为“口腔溃疡”或“上火”

怎么判断?不是靠肉眼,而是靠检测

HPV感染的检测,光靠肉眼判断是不够的。最靠谱的方法,是做HPVDNA检测和病理活检。尤其是长期存在、不消退的小疙瘩,医生会建议取一点组织做切片,看看有没有病毒基因表达或者细胞变异。

有条件的话,皮肤镜检查+HPV分型检测,可以更明确地识别风险型别,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关于治疗,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乱涂药

HPV相关的皮肤病变,治疗方式有很多,但不能随便用药膏涂,也不能一味追求“切了就好”。治疗原则是:根据病灶部位+病毒型别+个体免疫状态综合判断

常见治疗方式包括冷冻、电灼、激光、局部免疫治疗等。医生会根据病灶大小、数量、扩散情况来定方案。切忌听信“祛疣神器”或偏方涂抹,很多激素类药膏反而会让病毒扩散更快

说到底,HPV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小菜一碟。它不挑人、不挑部位、不挑年纪,只挑“你大意”的那一刻。

别让“没事的小疙瘩”,变成“拖出来的大问题”。有些病,是悄悄来的,不吭声,不吓人,也不疼。但它在你身上,等你冷落它、忽视它,然后慢慢扎根。

别把“看起来没事”,当成“真的没事”。身体的每一个小变化,都是它在和你说话。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建军.HPV感染与皮肤疣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10):1052-1056.

[2]王蕾.HPV感染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的流行病学特征[J].实用预防医学,2022,29(4):482-485.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