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春秋战国,改成发粮食,毕竟那会儿农耕发达,粮食比啥都实在。汉朝俸禄发放方式更为灵活,采用钱米搭配之法。官员领薪时,左手轻掂铜钱,右手稳扛米袋,那场景如在眼前,画面鲜活而生动。
每至发薪日,手机银行短信提示音响起,看着屏幕上数字跃然而出,刹那间,想来每位打工人心底都会涌起一抹转瞬即逝却真切的欢喜。
这要是搁古代,想拿到这笔辛苦钱,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没有银行卡,没有线上转账,连路都得靠腿或者马车,古代官员领工资的操作,说出来能让现在的我们惊掉下巴。
古代官员领的 “俸禄”,那简直是个大杂烩,能让你怀疑人生。
“俸” 是钱,“禄” 是实物,这俩凑一块儿才叫完整工资。周朝那会儿最实在,直接分土地和劳动力,相当于给你个小庄园,地里收的、手下人干的,全算你的工资。
到了春秋战国,改成发粮食,毕竟那会儿农耕发达,粮食比啥都实在。汉朝俸禄发放方式更为灵活,采用钱米搭配之法。官员领薪时,左手轻掂铜钱,右手稳扛米袋,那场景如在眼前,画面鲜活而生动。
要是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就太天真了。魏晋时期,工资里得有三分之一是布帛,相当于发了几匹布料,既能做衣服又能当硬通货;隋唐更绝,直接发劳动力,给你配几个仆人,平时端茶倒水,也算工资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偶尔还会发盐、炭、胡椒,甚至药品 —— 想想看,领工资时抱着一袋胡椒回家,老婆问你这月工资呢,你说 “喏,这袋胡椒能换二斤肉”,是不是挺魔幻?
最惨的是明朝官员,朝廷经常搞 “创新”,把粮食折算成 “大明宝钞”。结果这宝钞印得太多,贬值得比过山车还快,本来能买十斤米的钞,领到手可能只能买两斤,等于工资直接打了折。海瑞那么大的官,去世时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丧葬费都得同事凑,跟这奇葩的发薪方式脱不了干系。
先看地点,京官还算幸运,能在京城粮仓领,但也得分三六九等。唐朝规定,中书省、门下省这些核心部门的官员,上旬领工资;十八卫、王府的中旬领;剩下的只能等到下旬。地方官更惨,得去州郡的仓曹领,要是在偏远地区当官,可能领趟工资得骑马跑三天,来回六天,这月一半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清朝初年,通州到北京的路烂得不行,王公大臣们领工资,得自己雇车从通州拉回来,赶上雨天,车陷在泥里,官员们只能在路边骂娘。顺治皇帝看不下去,专门下旨修路,这才解决了官员们领工资的 “通勤难题”。
再看时间。京官大多按月领,或者按季度领。这就好比公司规定 “工资必须在月底前取,不然作废”,想想都让人着急。地方官更灵活些,半年领一次甚至一年领一次,倒不是朝廷宽宏大量,主要是路太远,总领工资耽误干活。
最戏剧性的是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快被瓦剌攻破了,通州粮仓没人管,放着怕被敌军抢走,烧了又可惜。
朝廷急中生智,让京官们预支 9 个月工资,军人预支半年,全从通州仓领。一时间,北京到通州的路上全是拉粮食的车,有车的人家拉 20 石粮食到京城,还能得一两银子运费,算是给官员们发了笔 “应急福利”。
现在领工资,公司财务直接操作,个人啥也不用管。古代官员俸禄的领取流程,复杂程度超乎想象,繁琐细节令人咋舌,诸多环节层层相扣,足以让知晓者头皮发麻。
主管部门核算清楚后,造两本册子,一本存档,一本给仓库,官员拿着审批通过的 “符牒”,才能去领工资。
有的官员出差了,赶不回来领工资,只能写委托书,让同事或家人代领;有的家里急用钱,想提前预支工资,得找上级层层审批,运气好才能批下来;还有的嫌运粮食麻烦,专门花钱雇 “脚夫” 当跑腿小哥,帮自己把工资运回家,久而久之,居然催生出 “送俸上门” 的产业链,跟现在的快递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工资差距都大得惊人。唐朝同品级的京官和地方官,收入能差一等;贞观年间,地方官甚至没工资,直到有人上奏 “外官离乡背井,太穷了”,朝廷才给地方官发工资,还比京官低一截。
白居易就喜欢在诗里晒工资,他在京城当太子宾客时,月薪五万文;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按规定月薪五万文,实际却领了六七万,因为地方官能靠 “公廨田”(官府的田)收租,收入比京官灵活多了。这就好比现在 “体制内” 和 “体制外”,前者稳定但死工资,后者波动大但可能赚更多。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工资 + 岗位补贴 + 餐补 + 交通补 + 取暖费 + 家属抚恤金 + 宠物粮补贴”,福利好到让人羡慕。
明朝官员最惨,表面工资不算低,实际拿到手大打折扣。朝廷经常把粮食换成宝钞,把好米换成糙米,甚至用棉花、胡椒抵工资。有个叫曾秉正的三品官,离职后穷得回不了家,只能把四岁的女儿卖了;清官海瑞去世后,家里只有破箱子和麻布帐子,连丧葬费都凑不齐,可见明朝官员有多 “惨”。
清朝雍正帝是个 “改革家”,搞 “高薪养廉”,给京官发双份工资,给地方官发 “养廉银”,数额是基本工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看古代官员领工资的种种折腾,再想想现在发薪日的轻松,不得不感慨科技的进步。但抛开这些形式,其实古今都一样:工资是对辛苦付出的回报,领工资的喜悦是共通的,为了多赚钱的努力也是共通的。
从周朝的 “分田定禄” 到现在的 “月薪打卡”,从粮食、布帛到数字、现金,工资的形式变了,但背后的逻辑没变 —— 人总得靠劳动换取生活所需,而一个合理的薪酬制度,永远能让人更有干劲。
下次发薪日收到短信时,不妨想想古代官员们拉着粮食回家的场景,或许会觉得,现在的幸福来得太容易了。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