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穷:从井冈星火到核天铸剑,低调躬行写就不朽功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08:00 2

摘要: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壮阔征程中,有无数先辈以赤诚之心赴使命,以低调之姿建奇功,宋任穷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是从井冈山硝烟中走出的开国上将,亲历苏区斗争、长征磨砺、抗日烽火与解放洪流,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钢铁意志;他是新中国核工业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壮阔征程中,有无数先辈以赤诚之心赴使命,以低调之姿建奇功,宋任穷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是从井冈山硝烟中走出的开国上将,亲历苏区斗争、长征磨砺、抗日烽火与解放洪流,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钢铁意志;他是新中国核工业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在百废待兴的岁月里牵头擘画,为国家铸就“大国重器”。

他身居高位却始终谦逊自守,将毕生功劳归于党和人民,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坚守。从“干部团政委”到“核天领路人”,从革命战将到建设栋梁,宋任穷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动写照,更是一部书写忠诚、担当与奉献的奋斗史诗。

1909年,宋任穷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在他年少的心中埋下了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

1926年,17岁的宋任穷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当“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理念传入耳中时,这个农村青年的人生轨迹从此彻底改变。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秋收起义的浪潮中,踏上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

初入革命队伍的宋任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肯吃苦、能干事”的踏实作风迅速成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先后担任连党代表、营党代表,白天与战士们一同开荒种地、守卫阵地,夜晚则借着煤油灯学习革命理论、开展思想工作。彼时的井冈山物资极度匮乏,粮食短缺、棉衣不足是常态,宋任穷从不搞特殊,总是把仅有的口粮让给伤员,把破旧的棉衣留给新兵,自己则常常饿着肚子站岗,裹着稻草抵御严寒。战士们说:“宋党代表不像官,倒像我们的老大哥。”这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不仅让他赢得了战友的信任,更让他深刻理解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革命真理。

1930年起,宋任穷随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参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苏区的土地革命中,他深入乡村,与农民促膝长谈,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帮助群众丈量土地、分配粮食。有老乡担心红军“来得快去得快”,分到的土地会被地主夺回,宋任穷便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动员:“只要我们跟着共产党,守住革命根据地,这土地就永远是咱们农民的!”他不仅用语言打消群众的顾虑,更用行动守护群众的利益——面对地主武装的反扑,他带领红军战士与群众并肩作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让苏区的百姓真正感受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宋任穷时任红军干部团政治委员。干部团是红军的“精英部队”,集中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干部,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培养干部的重要使命。长征途中,干部团多次承担关键作战任务,在遵义会议后,为掩护党中央过江,宋任穷与团长陈赓率领干部团在土城、茅台等地与国民党军激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沉着指挥,鼓励战士们“为了党中央,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四渡赤水的迂回作战中,干部团既要冲锋陷阵,又要保护中央机关的安全,宋任穷始终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就往哪里冲,多次在关键时刻带领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过雪山草地时,环境恶劣到了极致。雪山海拔四五千米,空气稀薄、寒风刺骨,许多战士因为缺氧、寒冷倒下;草地沼泽密布、荒无人烟,误食毒草、陷入泥潭的危险随时存在。宋任穷不仅要指挥部队行军,还要照顾伤病员,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骑,把仅有的干粮分给体力不支的战士,自己则拄着棍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沼泽中跋涉。有一次,一名小战士不慎陷入沼泽,宋任穷不顾自身安危,冲上去抓住小战士的手,拼尽全力将他拉了出来,自己却险些被沼泽吞噬。事后,小战士哭着说:“政委,您差点为我牺牲了!”宋任穷却笑着说:“我们是革命同志,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能丢下任何一个人。”正是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干部团在长征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顺利抵达陕北,为红军保留了宝贵的干部力量。

抵达陕北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1936年2月,红军发起东征战役,旨在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唤醒全国人民的抗日意识。此时,宋任穷被任命为红28军政治委员,与军长刘志丹并肩作战。红28军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战士多为陕北当地的农民和青年,军事素质和纪律意识尚需提升,宋任穷与刘志丹一道,一边抓紧时间开展军事训练,一边向战士们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一支“听指挥、能打仗”的劲旅。

东征战役中,红28军的任务是攻占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打通红军向华北进军的通道。三交镇地势险要,国民党军在此部署了重兵防守,工事坚固,易守难攻。战斗打响后,刘志丹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宋任穷则在后方协调兵力、组织后勤支援,两人配合默契,部队攻势迅猛。然而,就在战斗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刘志丹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身负重伤。宋任穷得知消息后,立即冒着枪林弹雨赶到前沿阵地,看到刘志丹躺在担架上,鲜血染红了军装,他强忍着悲痛,紧紧握住刘志丹的手。刘志丹吃力地说:“宋政委,一定要……拿下三交镇,为……抗日多争取一分力量……”话音未落,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刘志丹的牺牲让红28军的战士们悲痛万分,不少人情绪激动,想要不顾一切地向敌人冲锋。宋任穷深知,此时冲动行事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他擦干眼泪,站到高处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刘军长为革命牺牲了,我们心里都难受,但我们不能乱!刘军长的遗愿是拿下三交镇,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打赢这一仗,告慰刘军长的在天之灵!”他重新调整作战部署,亲自到前沿指挥,带领战士们避开敌人的火力点,从侧面迂回进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终于攻克了三交镇,完成了刘志丹未竟的任务。战斗结束后,宋任穷亲自为刘志丹整理遗容,将他的遗体妥善安葬,他在日记中写道:“刘军长的牺牲是革命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停下抗日的脚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任穷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在华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冀南地区地处平原,无山可依,无险可守,日军凭借机械化部队和优势火力,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和“清剿”,环境极为艰苦。宋任穷根据平原地区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相结合的战术,组织群众挖掘地道,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让日军的“扫荡”屡屡落空。

有一次,日军调集了数千兵力,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扬言要“消灭八路军的主力”。宋任穷沉着应对,一方面组织群众转移物资、进入地道隐蔽,另一方面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多个小分队,在日军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开展麻雀战,不断袭扰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日军在冀南平原上转了十几天,不仅没有找到八路军的主力,反而处处遭到袭击,损兵折将,粮草耗尽,最终不得不狼狈撤退。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宋司令员真是有办法,把鬼子耍得团团转,有他在,我们就不怕鬼子!”在宋任穷的领导下,冀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华北敌后抗日的重要堡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宋任穷又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他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参与指挥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在淮海战役中,宋任穷负责组织支前工作,他深入农村,动员群众筹集粮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为了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他带领支前民工日夜兼程,用小车推、用扁担挑,将大批粮食和弹药送到前线。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豫皖苏军区共组织支前民工160余万人,运送粮食3亿多斤,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有人问宋任穷:“您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现在天天跟民工打交道,不觉得委屈吗?”宋任穷笑着说:“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贡献,干什么都不委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尤其是在核工业和航天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军事威胁,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重大决策。1958年,宋任穷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负责统筹管理全国的核工业建设,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从“战场”转向了“科研阵地”,开启了为国家铸就“核盾牌”的新征程。

核工业是一项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极高的事业,当时中国既没有成熟的技术,也没有足够的人才,更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资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宋任穷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人才”。他深知,核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尖的科技人才,于是亲自登门拜访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向他们介绍国家发展核工业的战略意义,邀请他们加入到核工业建设中来。有一次,为了邀请一位在国外留学的核物理专家回国,宋任穷多次写信与他沟通,详细介绍国内的建设情况和政策保障,还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回国,让这位专家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愿意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贡献力量。在宋任穷的努力下,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纷纷投身核工业领域,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核工业建设涉及到科研、生产、试验等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宋任穷十分注重团队协作,他经常深入到科研院所和生产车间,与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师傅们一起讨论技术难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国内没有合适的设备,工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未能达到要求,情绪十分低落。

宋任穷得知后,亲自来到车间,鼓励工人们说:“同志们,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他还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成立攻关小组,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专用设备,解决了这个关键难题。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当蘑菇云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所有参与核工业建设的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时宋任穷虽已调离二机部,但他看到银屏上的蘑菇云,心中依是百感交集。有人对他说:“宋部长,这是您的功劳啊,没有您的领导,我们不可能这么快研制出原子弹!”宋任穷却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全体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师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他始终将功劳归于集体,从不居功自傲。

在主持核工业工作的同时,宋任穷还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规划和建设。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宋任穷在前期的统筹协调和支持。

他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资源,解决航天科研中遇到的资金、设备和人才问题,为“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东方红一号”传回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时,宋任穷再次强调:“航天事业是国家的大事,是全体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继续努力,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宋任穷历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二机部部长、东北局第一书记、沈阳军区第一政委、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作风,从不搞特殊化。他的办公室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史资料。他每天坚持学习,深入研究党的理论和政策,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

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宋任穷负责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他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选拔那些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干部,坚决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有一次,一位老战友找到他,想让他帮忙给自己的子女安排一个好工作,宋任穷耐心地对他说:“老战友,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要遵守党的纪律,不能搞特殊化。子女的工作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能为他们开后门。”他的老战友听了之后,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理解了他的做法。

宋任穷始终关心群众的生活,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上世纪80年代,他到地方考察时,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十分落后,孩子们没有像样的教室,师资力量也很薄弱。他当即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在他的推动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教育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晚年的宋任穷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他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他还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记录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心得体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5年1月8日,宋任穷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任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忠诚”精神,体现在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无论面对多么艰难险阻的环境,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他的“担当”精神,体现在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能够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他的“谦逊”精神,体现在他身居高位却不骄不躁,始终将功劳归于集体,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在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建设中,敢于开拓进取,勇于探索未知,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宋任穷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忠诚担当的品格,才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只有保持谦逊低调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才能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宋任穷的一生,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长河中,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用低调躬行的一生,写就了不朽的功勋,也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

参考文献:

[1] 史料;宋任穷生平史料;

[2] 中国核工业史料;

[3] 海晏211基地史料;

[4] 中国工程兵史料;

[5] 中国核潜艇史料;

[6] 其他相关资料。

来源:谷新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