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店村旧事——耄耋老人忆童年(01)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06:30 1

摘要:公元一九四一年,农历辛巳年七月初六,我在这个叫罗店的小村子出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八路军像拉锯式的混战,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一九四一年,农历辛巳年七月初六,我在这个叫罗店的小村子出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日本鬼子、国民党、八路军像拉锯式的混战,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自小就记得母亲抱着我,夜里跟着村民们出去逃反,记得清的是到河湾芭茅丛中过夜,去刘老庄土寨里躲兵。

罗店旧事之一

罗店村在原唐河县源潭镇北二十华里,六五年划归社旗县太和区。罗店这个小村子名字的由来,现已无从考究了,但凡村名带店的,大多都有一些集镇商业的气息,也肯定会有很多的故事。

据坊间老人们传说,这名字的由来有三个版本。

一个说法是当时十几里以内没有集市,有个姓罗的商人看中这地方的商机,开始在这里开店做生意,后慢慢发展成几家门店,初步形成了一个小集市的格局。

第二个说法是南方一个商人来这里开了个丝绸布匹店,也叫绫罗店,后演变成了罗店。

第三个说法比较靠谱,说这里是由唐县城通往赊旗店和方城的唯一的一条官马大道,向南距唐县城50里,向北距赊店也是50里,正逢中点。过路行人到这里刚好够站,路边有一个食宿车马店,正好在这里投宿歇脚,称这里是落脚店,久之叫成落店,罗店了。

解放时、人们写村名还多写成落店,解放后逐渐写成罗店了。总之,这三种说法都有缘由,相互关联,或是逐步与时演变过来的。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罗店也有与一般村庄不同的特点,村子坐北朝南,东西长,南北窄,自东岗流下一条小河把村子平分两半。河水清澈流淌,潺潺淙淙,四季不断,随时可见群群小鱼,在水中自由游动。

小溪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于村西千米左右汇入唐河。村中间用石板、砖头、木料等不同材料,修筑了七座小桥,把村子两岸接连起来,人们可在溪边洗衣洗菜,很是方便。

五八年兴修水利,开挖幸福河,阻断了上游水源,才使得这小河逐渐干枯断流了。

罗店住有贾姓,李姓,王姓,赵姓四大姓,惟有贾姓人最多贾族分四大门系,各立有堂号,像前院小龙门是五福堂,西南门是福庆堂,我们是东北门叫庆余堂。各堂号都在源潭街的各商号注有专用账户,买卖往来不用现金,分期结算。

解放后土改时我亲见各堂的农具,家具像车上、布袋上、斗秤、水桶、簸箕之类上都写有“贾某某堂记”的字样。

罗店旧事之二

古老的村落里,蕰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习俗。

我记事时四十年代初,稍微体面一点的男人都穿长衫,戴礼帽或瓜皮帽壳。像母亲年龄段的女性都是裹过的小脚,身着带襟的布扣上衣,腿上扎着布带子,十足的民国风格。

每年春节,到处都洋溢着十足的年味。进入腊月,村上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多数穷人开始忙着上街赶集,变卖家中的农副产品,凑积钱财准备置办年货。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是小年,也是祭灶日,传说这天老灶爷要上天面见玉帝,汇报这一家的年境、善恶作为、功过是非。

当时家家户户都敬奉有灶爷灶奶的神位,晚上都会在灶爷前的供桌上摆上恭品,点上红蜡烛,焚上香。不管穷富每家都准备一只大红公鸡和纸灶马。说是给老灶爷准备上天宫的马匹。

灶神两边的对联有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有写“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的,有写“上天讲美言,回宫降吉祥”的,上面横批都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家长抱住红公鸡,全家都跪在灶神前,祝愿灶爷上天多说好话,赖话不提,天官賜福,大吉大利!点燃纸灶马,飞速登天!

过罢小年,以后的几天的日程也都有规定,那天打扫卫生,那天购买啥年货都有讲究。

大年三十贴门神对联,多数家庭都立起高照,用柏树枝裹绑在高高的杆子上,立在大树或其它高处,上边悬挂灯笼,照耀光明,为天地生辉。

一切就绪,晚上称除夕,夜里称熬年,一家人吃过饺子围坐在火盆边,闲话一年来的家事,至到子时,寓意辞旧迎新。

初一五更各家争先起来, 灶爷供桌上点起蜡烛焚上香,摆上供品迎接灶神归来,带回吉庆消息和福运。当院里也摆上香案供品,敬祭老天爷,祈求恩赐一年好运。

拿出最大的鞭炮燃放,各家炮声此起彼伏,看谁家的响声大,响时长。

这天儿童们都不等大人喊,迅速起床,穿上最新衣服,手提红灯笼,满村跑着拾炮。只见家家门前满地红炮纸,一些没燃放的哑炮,都被这些打灯笼的孩子们捡走。这天大人们都会给孩子毛二八分的压岁钱。

邻里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新年好!讲究一点的见了长辈先抱拳再过称呼问好,人们见面都像古装戏里那样,礼仪彬彬的。

初一早上吃罢饺子,第一件事就是上坟祭祖,家长率全家人携带供品香纸,成群结队各去老坟焚香磕头烧纸,眼见四野纸烟缭绕,炮声连连,给先人送钱财,慎终追远,缅怀先人荫德。独有这项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上坟已毕接着就是轮流拜年,族内的年轻人三五成群巡迴给长辈们拜年,老人们都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

当年新过门的媳妇由婆母领着,挨家认户拜年,介绍和各家的关系称呼,各家的长辈也要给新人一个红包。小孩们成群跟着看热闹。初一这天,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喜庆气象。

我记事起,村上的娶嫁喜事也很讲究。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牛车,平常人家多是用牛车装扮打点一番,用几根竹木弓架安装在车外把上,顶部起拱,搭上秫杆箔,上面再罩上红毡或红蓆,用红绳捆扎成一个蓬庵,后面用苫子围上。车板上铺苫子被子让新人坐里边。这行套,农村都叫花车布拉儿。

驾车的牛也是挑选的膘肥体壮的公牛。牛头、脖子上披红加彩,系上大铃铛,牛搭背上镶着成串的铜铃,走动起来爽朗作响,十足精神!赶车的也是挑选的精明能干的年轻车把好手。

那时各村都有一两套专业用作婚娶,请客,认亲的花车。比较富裕讲究的人家, 必然要使用花轿唢呐,自是排场惊人。

我最后一次亲见花轿,是本族贾明君九哥结婚时,新九嫂是乘坐花轿来的。我当时三四岁当压轿娃。花轿伴随一路唢呐吹打,进院落轿,由两个喜娘搀扶新人下轿。

新娘头戴花冠,满头的彩缨绒球银光闪亮。上穿彩绣披肩花衫,彩穗飘逸,下着拖地花绣裙,遮盖着绣花鞋。酷似古戏剧中的公主花旦装扮。

院内红毡铺地,直通当院摆的天地桌前。天地桌上放一个用红纸裱糊的大斗,斗里装满粮食,四角各放器物,斗里面竖插一个织布机上的竹杼,还插一杆秤,秤钩上挂一面铜镜。

这都是什么讲究,我也说不清。一对新人由大照主持,拜天,拜地,拜高堂毕,送入婚房。村人们蜂拥跟进,开始各种形式的闹房节目!那时的待客礼仪,比现在讲究的多了,请客让座,也仿照古戏里施礼打躬,鞠躬礼让,文明客气。自此以后,村上再没见人使花轿了!

作者简介

贾明智,社旗县太和镇范楼村罗店人,1941年出生,1961年参加工作,曾教过书,当过太和广播站长,2003年从太和乡政府退休。

来源:乡土大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