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尉:邹鲁访碑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8:14 1

摘要:邹城博物馆所藏《秦峄山刻石》与《莱子侯刻石》是研究中国书法不可多得的瑰宝。《秦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五次东巡七块记功碑的第一块,碑文为李斯所书,二世东巡又刻二世诏书,四面共刻223字,其中正、左、后三面为李斯所书正文小篆,亦称“玉箸篆”。因历史原因,原碑损毁,宋元

邹鲁访碑行

□张柏尉

邹城博物馆所藏《秦峄山刻石》与《莱子侯刻石》是研究中国书法不可多得的瑰宝。《秦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五次东巡七块记功碑的第一块,碑文为李斯所书,二世东巡又刻二世诏书,四面共刻223字,其中正、左、后三面为李斯所书正文小篆,亦称“玉箸篆”。因历史原因,原碑损毁,宋元祐时期,邹县县令张文仲命人重新摹刻立于县衙;至元代,邹县县尹宋德又令工匠再次摹刻,石碑右面题记即记其事。

《莱子侯刻石》刻于西汉新莽时期。清代瞿中溶《八琼室金石朴正》评曰:“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碑文记载莱子国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令储子良为特使,集百余人进行祭祀活动,诫子孙后代勿败坏封地而立。碑文为隶书风格,质朴古拙,略有篆意。观原石,方知刻石之厚重,碑文点画之沧桑,历史痕迹跃然于石上。

我学习书法至今已有多年,往时临习碑帖多借助于印刷本,其中点画细节自不如现场观摩直观。初习篆书,我第一本接触的便是《峄山碑》,如今现场观摩此碑,感悟颇深。工匠巧手摹刻的痕迹,尽显历史的沧桑。原碑的金石感、厚重感,与拓本的严谨整饬有所不同。笔者观原碑,直接的感受便是金石所透露出的烂漫与工匠细心摹刻所产生的肃穆之气。整体望去,岁月的痕迹使得碑面不再规整,仿佛每一处斑驳背后皆有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碑面的断痕更是别开生面。

笔者以师法隶书为主,对《莱子侯刻石》天真直率、气势开张的书风多有揣摩和临习。观原石,其震撼已无法言语,虽用玻璃罩保护,但透过玻璃,其金石气势与质感未有半点减弱。透过碑文点画的浓重气息、凹凸的碑面,不仅能品读到文字开张中流露的自由之气与厚重之感,更能感受到原石的金石气及历经千年历史所呈现的独特魅力。

岗山、铁山、尖山、葛山摩崖石刻并称“四山摩崖石刻”,史称“古邾四山摩崖”,是佛教史上独有的文化现象,拓展了佛教的传播形式,书法皆出自僧侣安道壹之手。此次所访之碑主要为岗山与铁山两处摩崖石刻。

《岗山摩崖石刻》按内容与形式大致分为《入楞伽经》《佛说观无量寿经》《题名》三部分。刻石并非一整块,而是散布于山中。山间小路崎岖,载有文字的刻石便隐藏其间,若无向导引领,极易迷失方向。近距离观摩刻石,日月更替、山川变化,仿佛皆可从文字中映现而出。陡峭的岩壁上,古人以鬼斧神工刻下文字,气象宏伟,结体宽博,无不体现佛教文化的宏大气象。

《铁山摩崖石刻》与岗山不同,其刊刻于一块完整的花岗岩石坪上,刻面平整,总面积达1085平方米,内容为《大集经·穿菩提品》,位于邹城市铁山公园中。初见刻石,其巍峨风貌气势恢宏,颇具视觉冲击力。整块石坪倾斜45度,两侧设有围栏保护,围栏外有台阶供人登临。初登时台阶陡峭,立于石阶上观刻经文字,虽因岁月侵蚀可识之字已不多,然仍可从残存文字中体味经文的宽博宏伟。登至顶部,自上而下俯瞰,别有一番体验。由顶部而下至坪脚,“僧侣安道壹”几字隐约可见。铁山石刻与岗山石刻皆出自僧安道壹之手。为传播佛教文化,安道壹多年竭力刻经于泰峄山区与邺都等地,所涉山崖达23座。

与石刻接触,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与古人对话,感受先贤的文化气息。字痕中流露的雄浑正大气象,让人体会到书与刻相结合的特殊魅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载:“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岗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四山摩崖石刻书体为楷,亦存隶意,整体端庄肃穆,似有梵音缭绕。观四山摩崖,可体味佛教文化正大气象,其不愧为佛教文化杰出之作,亦是中国文化之瑰宝。

济宁市是著名的“运河之都”,济宁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老馆与新馆两处,济宁汉碑馆位于老馆铁塔寺院内,原称“小金石馆”,于1929年由时任济宁县教育局局长王大恕先生主持修建。汉碑馆藏有《武荣碑》《鲁峻碑》《景君碑》《范式碑》等著名汉碑及多种刻石。侯镜昶先生在《书学论集》中根据现存汉碑隶书风格,将汉碑分书大致分为:方正、方峻、纤劲、华美、奇丽、平展、秀劲、骀荡、宽博、馆阁、劲直、摩崖、雄放、恬逸等派。其中,《武荣碑》等归于方正派,《景君碑》归于方峻派,《鲁峻碑》归于宽博派。由此可见,小金石馆所藏汉碑种类多样,观碑既可追溯隶书源流,又可体味汉隶风格演变,对书法临创大有裨益。

除碑版隶书外,馆内还藏有各类石刻,包括汉画像石,著名的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便陈列于此。观画像石,恍若身临其境,与石中人物共历历史场景。馆内右侧墙壁嵌有两方刻石文字,其中一方为《禳盗刻石》残段,其风格与《莱子侯刻石》《五凤二年刻石》相似,点画自然活泼、生动奇趣,仿佛跃然纸上;另一刻石右侧刻有“朱”“君”“长”三字,风格近隶书,左侧小字题记为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书。

游览小金石馆可谓不虚此行。馆内碑刻虽规模不大,却皆为书法史乃至中国历史中的重要遗存。面对如此丰富的碑刻文字与精美的画像石,我竟一时不知从何观起。虽馆舍狭小,但陈列的碑刻却散发出庄严恢弘之气,令人心驰神往。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我视此行为珍宝,深感机会难得,在此领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璀璨成就。

田野考察与访碑游学对书法学习者至关重要,必将成为学生生涯中的深刻印记。观摩前人书作,体悟自然之道,此次随导师短暂出行,我收获颇丰,流连忘返。之后,我们又赴曲阜参观孔庙、孔府,登临尼山圣境,深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要义,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丰富学识,拓宽书学之路,落笔时自能生发独特感悟。

朱复戡艺术研究会会长齐开义(右)在小金石馆,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硕士生张纪龙(左)、张柏尉(中)作讲解

《书法报·书画天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80331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

汉兰笔庄

无边茶院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重阳书画展合作单位持续招募中

来源:书法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