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俩娃的妈,干幼儿教育这行有些年头了。每天在幼儿园门口接送,总撞见熟悉的焦灼画面:妈妈拽着娃问“今天写字没”,爸爸蹲在旁边数孩子写的笔画,还有人举着手机念叨“你看楼上明明,五岁就能写自己名字了”。每次听见这些,我心里都咯噔——咱这是把“起跑线”盯得太死,忘了
一,校门口的焦虑:别让铅笔成了“小负担”
我是俩娃的妈,干幼儿教育这行有些年头了。每天在幼儿园门口接送,总撞见熟悉的焦灼画面:妈妈拽着娃问“今天写字没”,爸爸蹲在旁边数孩子写的笔画,还有人举着手机念叨“你看楼上明明,五岁就能写自己名字了”。每次听见这些,我心里都咯噔——咱这是把“起跑线”盯得太死,忘了娃的小手,压根没准备好握笔。
想起老大四岁时,我也差点踩了坑。她拿铅笔像抓小铲子,字写得歪歪扭扭,横画斜得像小山坡,竖画弯得像小蚯蚓。我盯着作业本,手都伸到抽屉边要拿练字本了,突然想起自己天天跟家长说的话:“娃的手骨还没长结实啊!”
二,小手还没“长好”,硬写是真伤
你摸摸娃的小手,软乎乎的小骨头透着嫩,像春天刚冒头的芽儿,碰一下都怕疼。科学上早说过,六岁前孩子手腕的8块小骨头,骨化程度还不到80%——就算五岁骨化完成70%,那也只是“半干的树枝”,看着有点硬,真要用力握笔、反复书写,一弯就容易出问题。
我亲戚家的小侄子,五岁就被按在书桌前写两页字,妈妈催着“快写”,姑父还说“早练早熟练”。结果呢?孩子握笔时手指勾成“小爪子”,改都改不过来;写一会儿就喊手腕疼,后来上小学,不仅写字慢,还总弯腰低头凑着纸,脊柱慢慢弯成小虾米,视力也比同龄娃差一截。这哪是“提前学本领”,分明是给娃的身体埋隐患。
反观我家老二,五岁半没正经练过字,却玩得花样百出:早上捏彩泥,能把小熊的耳朵捏得圆滚滚;下午串珠子,一颗一颗穿成“项链”;周末陪我剥毛豆、揉面团,小手翻飞着,连爸爸的纽扣掉了,她都能自己蹲那儿缝两针。这些事儿看着是玩,其实都在练手部肌肉和协调力——现在她偶尔拿蜡笔描线,手腕转得灵活,还总举着画对我和她爸说:“你看我画的小火车!”
三。玩出来的“写字力”:这些游戏比练字本管用
到底“早写”好还是“晚写”好?答案其实很简单:等手准备好了,写字是水到渠成的事;没准备好,硬逼就是瞎折腾。
那这几年该干啥?就一个字:玩!而且要让娃玩得“野”、玩得“杂”——
- 户外玩:春天捡树叶辨形状,夏天在沙池捏“小蛋糕”,秋天捡石子摆图案,冬天堆雪人时攥雪球练力气;
- 家里玩:搓纸团扔小筐、拼乐高搭“小房子”、折飞机比谁飞得远,甚至让娃自己扣扣子、拧瓶盖、剥橘子皮;
- 亲子玩:爸爸陪娃搭积木,妈妈带娃包饺子,一起用彩纸做手工——这些看似“不着调”的事,都是最好的“前书写准备”。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娃:拿笔时轻巧不发愣,字不一定多好看,但动作流畅、有底气。这绝不是逼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小手有了力气,协调力够了,握笔自然就稳。
四,握笔别急,等这几个信号
不少爸妈问:“到底几岁能握笔?有没有准头?”其实不用盯年龄,看这几个信号就够了:
1. 能稳稳拿住小工具,比如用勺子吃饭不撒,用剪刀剪直线不抖;
2. 画画时能专注半小时,线条能从歪歪扭扭变成顺畅的曲线、直线;
3. 主动拿起笔说“我要画故事”“我想写自己的名字”——这才是娃自己准备好的信号。
五,慢一点,才是对童年最好的成全
咱当爸当妈的,总怕娃“输在起跑线”,却忘了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手没准备好就塞铅笔,不是爱,是负担——磨掉娃对“写”的兴趣,让撒欢的童年变成“任务”,多不值。
好的教育,从不是逼娃够我们定的标准,而是陪着他们顺着成长的节奏走。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才会收获;娃的小手要慢慢长,童年要慢慢玩。
所以别急,等娃的小骨头长结实了,能稳稳握住自己的小世界了,再递上那支铅笔也不迟。毕竟童年就一次,写不如玩,慢一点,才是真的快。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