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淋巴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创新疗法与临床突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18:34 1

摘要:淋巴瘤作为一种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中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从新型药物的研发到治疗方案的优化,为淋巴瘤患者带

淋巴瘤作为一种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中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发病率为5.56/10万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从新型药物的研发到治疗方案的优化,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新药研发: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崛起

双特异性抗体:革新二线治疗格局

2025年5月7日,罗氏制药中国宣布,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商品名为高罗华)新适应症获批。此次获批用于联合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治疗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成人患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强,30%-40%的患者初始治疗后易复发或进展。对于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此前治疗选择有限。

格菲妥单抗作为“即用型”T细胞疗法,拥有独特的2:1双抗结构,能同时靶向T细胞表面的CD3抗原和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激活并重定向T细胞,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STARGLO研究显示,接受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达25.5个月,是对照组的近两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是对照组的近四倍,总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7.7%和33.2% 。这一成果不仅为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也标志着我国淋巴瘤二线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

BCL2抑制剂:为套细胞淋巴瘤带来曙光

2025年5月12日,百济神州在研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片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拟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抗CD20治疗和BTKi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套细胞淋巴瘤兼具侵袭性和难以治愈的特点,对于免疫化疗和BT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临床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中位总生存期通常仅1 - 2年。

BCL2蛋白在套细胞淋巴瘤中普遍过表达,与疾病的侵袭性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索托克拉片作为新一代BCL2抑制剂,可阻断BCL2蛋白,重新激活癌细胞的凋亡程序。实验室和早期药物开发研究表明其具有特异性,半衰期短且无蓄积,有望实现深层次的标靶抑制和临床缓解 。百济神州开展的相关研究显示,索托克拉片与泽布替尼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时,患者耐受性良好,320m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达92%,完全缓解率达83% 。索托克拉片的研发进展,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有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第四代BTK抑制剂:突破耐药困境

麓鹏制药自主研发的第四代BTK抑制剂洛布替尼片拟纳入优先审评审批。洛布替尼是一款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不仅能克服第1/2/3代BTKi的耐药问题,在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方面也有显著提升,有望成为一款Best-in-Class的BTKi 。该药目前正在开展针对各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包括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随着研究的推进,洛布替尼有望为那些对现有BTK抑制剂产生耐药的淋巴瘤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进一步完善淋巴瘤的靶向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优化:精准治疗与联合治疗的应用

西达本胺联合方案:重塑双表达DLBCL一线治疗

基于临床试验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作为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中,该方案被列为I级推荐(1A类证据)。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传统R-CHOP方案应答欠佳,5年总生存率不足40%。西达本胺作为我国原创的口服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独特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与抗CD20单抗及化疗药物联合协同,可改善患者预后。

DEB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共纳入423例中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结果显示,试验组(西达本胺+R-CHOP后西达本胺维持)相较于安慰剂组(安慰剂+R-CHOP后安慰剂维持),无事件生存率与完全缓解率得到显著改善,24个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同样大幅提升 。这一研究成果推动了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成为一线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为这一亚型的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也体现了精准治疗在淋巴瘤领域的重要进展。

联合治疗:多种疗法协同增效

在淋巴瘤治疗中,联合治疗已成为趋势,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治疗手段的结合,实现协同增效。例如,在一些淋巴瘤亚型的治疗中,将靶向治疗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BT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化疗、放疗的联合应用,也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中,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BT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再加上传统的干细胞移植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望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展望:迈向治愈的新征程

我国淋巴瘤治疗的最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从新药的不断涌现到治疗方案的优化,淋巴瘤的治疗正朝着精准化、个体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大分子抗体类药物、小分子药物与细胞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望开发出更多创新的免疫靶向精准治疗方案,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进一步提高淋巴瘤患者的治愈率。

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国产创新药物能够获批上市,纳入医保,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更多患者受益。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也是提高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关键。秉持“淋巴瘤可治愈”的理念,持续推动淋巴瘤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实践,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也将为全球淋巴瘤治疗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来源:癌症放疗患者之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