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东川区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行动,以乡村产业发展作为稳岗就业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新产业带动就业潜力,引导农村群众多领域灵活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带动就业增收的特色之路,形成产业兴、就业稳的新格局,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3
近年来,东川区深入实施产业带动就业行动,以乡村产业发展作为稳岗就业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新产业带动就业潜力,引导农村群众多领域灵活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带动就业增收的特色之路,形成产业兴、就业稳的新格局,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3月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1.9万人,就业率达91.65%。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13万人,就业率达91.85%;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1.56万人,就业率达91.71%。
一、打造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就业潜力。
东川区依托独特立体气候和丰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推动种子种业、优质果蔬、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引入春晓农业、中毓蓝莓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优质种苗、蓝莓、马铃薯、大蒜、柑橘、番茄等多个特色果蔬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4.7万亩,新增稳定就业岗位2600余个。建成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场99个,打造“一村一品”72个,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366个,人均工资收入每月达3200元以上。其中,精心打造的碧谷街道大寨村的大蒜产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以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因成熟早、上市早的特点,市场前景好,目前种植面积超1万亩,产值超亿元,每年带动务工30万人次。
二、延伸产业链条,多元拓展就业空间。
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重点推进果蔬工厂化育苗、七彩花生、无花果、柑橘等农产品的深加工,新吸纳创业就业500余人,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加快推进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昆明“云仓”、共享电子商务区等平台,每年创造与物流、电商相关就业岗位约1000个。如,拖布卡镇新店房村依托橙产业,打造“开门能就业、家家有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集就业服务中心、分拣包装、电商直播间、交易市场为一体的就业“幸福里”驿站,为橙子采摘、分拣输送“零工”200多人次。
三、深化利益联结,持续激发就业活力。
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共同发展。如,碧谷街道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按照“村企抱团、合作共赢”思路,成立村级股份制集体经济投资发展公司,13个村(社区)以资金、资源、资产入股公司成为股东,联结村民7617户25253人,构建形成“1+13+N”的集体经济协作发展新模式,2024年收益30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业4433人次,获《中国乡村振兴》杂志宣传报道。
四、发展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带动就业。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做优农业”目标,实施“五好”村庄建设,以干热河谷农业种植与观光旅游融合带动创业就业。如今,汤丹镇尾矿库上建起了蓝莓温室大棚、河埂荒滩上开辟出百亩稳糖米种植田、沪滇协作孕育出千万产值的智慧大棚等项目,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创造了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的就业岗位600余个。铜都街道大营盘村依托葡萄种植产业基础,精心打造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做活旅游经济点亮乡村之美,既让游客体验葡萄采摘、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文化,更带动了当地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五、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能力提质。
紧盯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订单式”、创业以及乡村CEO、产业工人、无人机驾驶、短视频制作等多个工种培训。2024年,共举办各类培训89期,培训人数达4579人。通过技能培训,农民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还增强了就业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培训后促进群众就近就业3497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成效显著。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