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钩沉见真章——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郑亦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17:43 1

摘要:仲春的西子湖畔,在杭州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画展期间,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郑亦山先生,谈起了即将出版的《黄宾虹故宫审画录》,仿佛将人带回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美专的画室——那里曾见证黄宾虹挥毫示范、黄羲伏案补录的师徒传承。

墨海钩沉见真章

——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郑亦山

记者:中共仙游县委报道组郑志忠

仲春的西子湖畔,在杭州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周年画展期间,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编辑部主任郑亦山先生,谈起了即将出版的《黄宾虹故宫审画录》,仿佛将人带回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美专的画室——那里曾见证黄宾虹挥毫示范、黄羲伏案补录的师徒传承。

两位艺术家在艺术理念、创作风格或师承关系上有何关联?他们的交往是否对彼此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您认为黄宾虹的研究视角如何影响黄羲的艺术实践?

郑亦山:1931年,黄羲经挚友诸闻韵引荐,拜师于此时同为上海美专任教的同事黄宾虹门下。黄宾虹学识渊博的画学思想给予黄羲诸多的教诲,黄羲在绘画技法和画学理论方面都受益良多。根据黄羲整理的《黄宾虹授心法记》和现存的四帧范图手迹,可见其授课内容从绘画技法的“执笔”“布白”“用笔”“墨法”“皴法”到画学研究等方面都有涉及,如讲授布白:“素以为绚,书画之彩在白,无白则结。盖墨所以构体格为向心之法,白所以撑气运为离心之法。向心与离心相调和得法则字体成矣。”在画学方面:“名家作画,墨法必备,神采乃生…悉古今之评,方有所取舍;悉古今之论,方知理法所在;悉古今史传,方知流传源自性格功力。”黄宾虹在传授黄羲笔墨诀法时,为其亲自做示范图,来讲解此时还不完善的“五笔七墨”,在此示范图上,黄羲用小楷在边上对所授要点进行补录,并将其放置于随身的木匣枕中,直至晚年。

在浙美任教期间,为了更好地提升书法造诣,黄羲还曾写信给当时的浙江美院高培明书记、陈陇院长,申请临习院藏书画:“我是从童年(十四岁)即从师学画,为此没有经受过高深的文化修养,所以进步很慢。至卅三岁始遇黄宾虹老先生指点古人传统,才有明确的门径;旋因抗战,即与黄老先生失联;解放后感觉国画无出路后搁笔了多年。……盖国画之道,功在于书法,人物一门又须兼资于史事以及山水翎毛,苟志于有成,必当有所兼擅,以此愈感为不足。因为我过去没有余力致力书法,近日才购置古碑帖二十余种。过去又没有机会多做临古工夫,对于我院图书所藏许多名贵画册,复想下一番苦工来以临摹。”

黄宾虹对黄羲的耳提面命使得黄羲能在中国画的道路上登堂入室,得传统画学本体之“神韵”,并在儒学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中,形成其师心、师造化的“传统主义”绘画思想,并对“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等画学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承宾翁经世思想,以考据的学术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出其以“笔墨为上”的文人画学理论体系,完成从“文人化职业画家”到“职业化文人画家”的身份转变。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选择为黄宾虹与黄羲出版相关研究著作的初衷是什么?您个人是如何接触到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与文献的?他们的哪些特质吸引您深入研究?

郑亦山:对黄宾虹的研究,俨然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但一直以来,对该研究的关注基本汇聚在对其笔墨语言、对传统图式的创新以及艺术境界、写生观念等方面,而对产生其写生观念、临摹及创作理念的思想基础的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换而言之,黄宾虹的的大师地位已有公论,从画论、作品出发,进而解读阐释其大师地位,这样的研究过于浮泛,缺乏原创性与前瞻性。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这次即将出版的《黄宾虹故宫审画录》一书,试图从研究黄宾虹在成为大师以前的人生和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起到重大作用的经历——故宫鉴画入手。通过出版《黄宾虹故宫审画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本书了解在黄宾虹的艺术成长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故宫鉴画”一事,通过本书还原“故宫鉴画现场”,探讨其对黄宾虹和黄羲的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

在当下语境中,黄宾虹的“浑厚华滋”与黄羲的“文人画精神”如何被重新诠释?他们的创作对现代艺术家有何启示?

郑亦山:黄宾虹的“浑厚华滋”不仅是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其文化精神与美学思想的凝练。这一风格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强调艺术的自由性、生命力和民族性,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具有多维度启示:

首先是对传统文脉的创造性转化。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建立在对历代笔墨(如北宋山水之浑厚、元人笔墨之虚灵)的深入研究之上,但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通过“五笔七墨”等理论重构传统。现代艺术家需避免对传统的符号化挪用,而应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如笔墨的哲学性、书画同源的写意精神),再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创新。

其次“民学精神”与艺术的独立性。黄宾虹提出“君学”与“民学”之分,批判服务于权力审美的僵化艺术(君学),倡导自由、朴拙、充满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精神(民学)。当代艺术需警惕被资本、流量或意识形态过度裹挟,回归对个体表达与人文关怀的关注。如艺术家蔡国强的烟火创作,既植根于民间节庆文化,又以火药这一传统媒介表达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体现了民学精神的现代延伸。

再者技法与心性的统一。“浑厚华滋”不仅是视觉厚重感,更是黄宾虹“内美静中参”的美学追求。他通过积墨、渍墨等技法,在混沌中求秩序,表现自然山川的“夜山灵光”与内在气韵。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技术革新(如数字艺术、AI创作)不应沦为炫技,而需服务于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例如,建筑师王澍在《富春山馆》中以混凝土模仿水墨皴法,将山水画的“浑厚”转化为空间质感,实现了媒介跨界中的精神延续。

黄宾虹的实践提示我们:艺术的现代性并非与传统决裂,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将文化基因注入新的表达形式。当代艺术家在解构与实验的同时,需警惕虚无主义与浅层视觉化倾向,重建艺术与人性、自然、历史的深层连接——这正是“浑厚华滋”对当下最珍贵的启示。黄羲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人物,其文人画精神既承袭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又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探索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创作强调“以古为新”,注重笔墨修养、人文情怀与个体心性的统一,对现代艺术家在文化认同、创作理念及艺术表达上具有深刻的启示:

黄羲的文人画以宋元笔墨为根基,融合明清写意精神,其人物画尤重古意,却非泥古不化。例如《麻姑献寿图》中,他以金石线条勾勒人物,既保留传统题材的象征性,又通过墨色虚实赋予画面现代构成的张力。

当代艺术无需割裂传统以标榜创新,可通过解构传统符号(如山水、书法、戏曲)注入当代观念。艺术家徐冰的《芥子园山水卷》将传统画谱碎片重组为数字动态影像,既致敬文人画程式,又批判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断裂。

黄羲继承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其题跋常以诗文点醒画境,印章布局与画面气息相通。这种跨媒介表达,实为对艺术家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

当代艺术可突破单一媒介局限,融合文学、哲学、科技等多元语言,但需避免拼贴化,追求内在精神统一。如邱志杰的《寰宇全图》以地图为载体,结合篆刻、书法与装置,构建知识考古学的视觉叙事,延续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

黄羲的实践提示:文人画不仅是风格遗产,更是一种“活的精神”——它要求艺术家在技术、修养、人格上实现统一,并以文化自觉回应时代命题。对现代艺术家而言,与其在传统与当代的二元对立中焦虑,不如如黄羲般“入古出新”,将文人画的写意性、批判性与综合修养转化为:跨媒介的诗性表达(如虚拟现实中的“游观”山水);技术伦理的人文反思(如AI艺术中的“笔墨”算法); 全球化语境下的在地性建构(如用文人画“空白”哲学解构殖民视觉)。唯有如此,文人画精神才能真正成为激活当代艺术的文化基因。

在编辑黄宾虹与黄羲相关著作时,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出版社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两位艺术家的价值?

郑亦山:在编《黄宾虹故宫审画录》时,得到了许多黄宾虹研究专家的建议和鼓励。原黄羲先生在鉴定时抄有《中华画人年表》,因本书整体规模偏大,想删除《中华画人年表》部分,但是洪再兴教授建议作为学术研究应保持原样将其完整收入。同时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应洪再兴教授的建议增加了故宫藏画作者的“索引”部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便利。

近年是否有关于黄宾虹或黄羲的新文献、手稿或研究成果被发掘?这些发现是否改变了学界对他们的传统认知?您认为未来关于两位艺术家的研究应侧重哪些方向?是否存在未被充分探讨的领域?

郑亦山:前面已经提到对黄宾虹的研究一直是当下的热点,关于黄宾虹的新文献、手稿或研究成果时而被发现,这些发现逐渐为我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譬如:我们一直说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认识,其实在当时黄宾虹的作品就被许多人所推崇和收藏,像潘天寿就曾专门撰文介绍过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傅雷专门为黄宾虹办展推广其作品。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得黄宾虹的画受到了冷落。还有是关于黄宾虹的书画鉴定能力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所依据一是张大千所仿制石涛黄宾虹未能识别,这一事件黄宾虹的研究专家王中秀曾专门撰文加以辟谣。二是对于黄宾虹在故宫鉴画的结果,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有一封信专门论及,但是据研究该信的写作是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对黄宾虹故宫鉴定工作的客观反映。关于故宫藏品的鉴定,王季迁在他日记里也有记载会随着他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而发生改变,黄宾虹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出判定,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意见都是经得起推敲的。通过学术研究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就是研究的意义所在。黄宾虹的研究虽然已经展开得很充分了,但确实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展开和深入。

关于黄羲,之前我们对于他和他的绘画确实都缺乏了解,我记得是2012年,最初接触到黄羲是想为中国画人物的初学者出版《十八描》。黄羲先生曾在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十八描》一书,是在原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时候的课堂示范作品,当时画了两份,一份留在美院,一份黄羲先生带在身边。我后来联系黄羲先生的后人黄国培先生,谈起希望出版“十八描”,得到了黄羲先生后人们的大力支持。该书后来以《中国美术学院教材——黄羲教授十八描》的书名出版,并多次重印、再版。对于黄羲的学术研究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现在他的基础研究基本上都已完成,年表、文集、作品集也都已经出版,但是还有许多空白的领域有待有识之士的开拓。譬如:他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人的交游、书信往来。我们现在人物画的发展其实遇到的是和百年前的先贤一样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传统,黄羲先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得到了黄宾虹、吴昌硕和潘天寿等师友的帮助,经历了许多转折,那么对这个转折过程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物画发展。

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黄宾虹与黄羲的作品对年轻一代艺术家有何借鉴意义?

郑亦山: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既面临挑战也蕴含机遇,其存续与再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但要是想实现以上目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传统的深入认识。黄羲先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得到了黄宾虹、吴昌硕和潘天寿等师友的帮助,经历了许多转折,最终完成了他的“破茧化蝶”。黄宾虹同样是坚持传统,但是他强调“民学”,强调文化自信,“五笔七墨”体系实为对笔墨语言的结构化解域,将文人画笔墨从具体物象中抽离,形成独立审美系统。黄宾虹与黄羲作为中国画传统的代表性人物,其艺术实践对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借鉴意义,恰恰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激活的多种可能路径。

黄宾虹与黄羲的创作是否与特定地域文化(如徽州、福建)有深层关联?这些地方元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艺术表达?

郑亦山:黄宾虹与黄羲的创作确实与徽州、福建的地域文化存在深刻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技法传承层面,更渗透到他们的审美意识与艺术哲学中。地域文化的影响并非简单的题材移植,而是通过地方性知识体系、视觉经验与人文传统的长期浸润,塑造了其艺术表达的深层结构。

黄宾虹与徽州文化的基因融合。新安画派(以渐江、查士标为代表)的“几何化山水构图”与“枯淡墨法”,为黄宾虹早期作品注入理性秩序感。如《黄山纪游册》(1900年代)中峭拔的山体分割,明显可见渐江《黄山图》的块面结构遗韵。再者,徽商巨贾的书画收藏(如吴其贞《书画记》著录作品)构成“移动的徽州美术馆”,黄宾虹青年时代经手鉴定的古画,使其笔墨语言内置了“跨时空的风格数据库”。其晚年浑厚笔法中隐约可见程邃焦墨的苍润,正是徽州藏画体系的隐性回响。徽州文化对黄宾虹的影响还包括“徽学”,程朱理学中“天理”“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观念对黄宾虹绘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羲与闽地文化的多维共振。黄羲少年时期师承仙游人物画家李耕、李霞,远绍唐宋线描传统,又承闽籍吴彬、黄慎之风,成为近代“闽派”传承的中流砥柱。之后黄羲曾参与福建地区祠庙壁画的创作,这些都对黄羲的绘画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创作题材的选择、画面的“装饰性构成”和“平面化色块组合”等等。其青绿山水中的矿物颜料使用方式,明显区别于吴门画派的淡雅体系。

在编辑黄宾虹与黄羲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您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细节或故事?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概括两位艺术家的精神内核,您会如何描述?

郑亦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近期出版了诸多关于黄宾虹和黄羲的专著、画册和研究文集,让我印象最深莫过于《黄宾虹故宫审画录》,在它的基础上我完成了我博士论文《研究》,文章探讨了在黄宾虹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起到重大作用的经历——故宫鉴画,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对黄宾虹的影响。虽然已经毕业,但是论文中许多问题还没有充分展开,希望能在近期把它完善,有机会将其出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两位艺术家的精神内核,黄宾虹我会用“革命”一词,他的一生早期投身革命,在革命成功后专研绘画,反对“君学”,倡导“民学”,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又以最大的勇气突破传统,所以用“革命”来概括黄宾虹我觉得比较准确。

关于黄羲,我看到过一篇研究黄羲的硕士论文,作者是毛建波教授的学生洪新莹。论文的标题为《构筑桥梁:黄羲之于 20世纪传统人物画转型及教学的研究》,这个评价我认为非常准确,黄羲接受过传统的书画教育,也受过了当时的西式绘画教育,之后受潘天寿的邀请与顾坤伯、陆抑非一起在美院任教,其主要任务就是让当时的学生来了解传统、认识传统,因此为当时的浙派人物画的储备力量“构筑桥梁”这个评价我认为很准确。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黄宾虹与黄羲的读者,您会推荐哪些入门书籍或研究方法?

郑亦山:想要初步了解一位画家,可以找一些对他做综述类研究的文章来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像前文提及洪新莹的硕士论文《构筑桥梁:黄羲之于 20世纪传统人物画转型及教学的研究》,就是初步了解黄羲很好的文章。文章在知网上应该可以找到。再想深入了解一位画家,我个人的意见是要细读他的年表,关于黄宾虹出版有《黄宾虹年谱长编》,是了解黄宾虹最重要的研究资料。在细读年表之后,再有选择地选择方向进入展开,应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别时,郑亦山主任递给我“黄宾虹与黄羲”的材料,我被这两位艺术家的墨骨文心所震撼。中国画的千年文脉,正在这般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黄宾虹与黄羲师徒俩的精神图谱,更是一条未被充分探索的现代性路径:当传统不再作为创新的对立面,而是成为突破认知边界的暗物质,中国艺术的未来或许就藏在那看似矛盾的四个字里——以古为新。

责编|陈君妍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