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其实也算经过些摔打的人,练就了内心奉行“无爱无恨”,外加经历、阅历;因此认为罗永浩不该跟搞餐饮的老贾太较真儿,尤其是从相学角度讲,比如女性鼻子肉厚(有肉),基本命都不错,还旺夫…
实话实说,我是个信直觉的人。自从罗永浩和西贝连锁起争执,潜意识里就隐约有点为老罗担心…
上周六,我问朋友对此事的看法,他说自己或许是年龄大了,对此事很佛系。
我其实也算经过些摔打的人,练就了内心奉行“无爱无恨”,外加经历、阅历;因此认为罗永浩不该跟搞餐饮的老贾太较真儿,尤其是从相学角度讲,比如女性鼻子肉厚(有肉),基本命都不错,还旺夫…
我坚持“文人武治,武人文治”。之所以西贝及老贾在这场与“预制菜”有关的线上争论中处于下风,恰恰是显现了这个原则;也就是西贝及老贾以己之短去克敌之长!这也是我为老罗担心的原因,因为人家根本就没用真招儿呢!尽管这套逻辑给大家讲清楚很难,但大家可以从能力和认知决定手段的角度入手,来判断其采取行动的极限是什么…
正如我年轻时读到的一句话,“黑夜隐藏了一座都市的罪恶”!这句话形象的指出了这个世界运行的明暗两套逻辑,可天真的人又一直坚信世界只有阳光雨露和鸟语花香!
与吃有关的“厨房”,我也有过一点接触。最深刻的印象是2004年,在大单位时去某餐馆举行部门新春宴会,只图近,就很随便的选了一家餐厅。我们那么多人还自带了酒水,我对酒没有瘾,也不喜欢无意义的狂饮,就在酒足饭饱后离场了。可喝高了的几个前同事,非要让人家餐厅服务员开店里的电视机,说要唱歌,结果他们剩下继续喝酒的人与餐厅发生了冲突。最终我一同事被人家拿菜刀割断了三线,住了院,脸颊上留了长长的一道疤…
那时候,我就对“厨房”有了不属于惧怕,而是了解了他们更深的底层运行逻辑!吃,在中国几千年文化里没有人敢说它不严肃,干净是其最基本的反映;吃,正如动漫《十二生肖》里那只“老鼠”的口头禅:“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也可以说,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自古以来对吃就很重视,可前提是仅限于厨房门之前!
也就是说,你想吃的开心,最好不要跨过这扇门!门的那边,基本上来说,你不想看到的有很多。就比如正在被宰杀的活鸡、活鸭,它们扑腾翅膀挣扎的情形,绝对不是餐盘里香喷喷的样子;这还仅限于宰杀,而没有涉及到最为复杂的人和利益…
今年北京的夏天因为“闰六月”,所以多雨,因此不算太热。可据我一为做厨师的朋友讲,厨房依旧有几十度的高温。他每天早上八点到岗,下午两点可以算下班,然后五点再去,晚上九点半至十点,算是结束了这一天。尽管他所在的餐馆是无法跟王府饭店、全聚德、西贝可比的,也没有大饭店那么多厨师,更没有什么“8小时工作制”,就是按照“8小时”工作也是断开的“8小时”。如果大家留意,你会发现无论什么规模的餐馆,基本的营业时间也就是咱们用午餐、晚餐的时间;哪怕你是在后厨坐着聊天,应该也不是天天都五点半或六点下班…
这份工作,是大家越放假,越赶上节假日越忙,因为就指望你该吃饭时、放假了能赚到钱,打个及其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睡觉——他们熬夜!熬夜或长期上夜班给人带来的心理不适,大家可自行脑补…
长此以往,就问有几个人受得了?哪怕节假日之后补休,那想去的景点或节日氛围,是不是也已经残花败柳了?换作谁,心理上会很平衡吗?不扫兴吗?长此以往呢?
虽然厨师如今也分级,可是在真正的名牌大学,一定很少设有“厨师专业”;倒是唐国强老师曾给代言的某学校,把厨师等技艺列为重点,而且报考的门槛一定低于高考志愿栏的绝大多数。这也就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平均学历水平。我不是看低他们,恰恰相反,干好这行真不容易;因为我本人也喜欢做点东西,有时候还要到网络上去学。因此认为要干好厨师,不仅要有好师傅带,自己还要感兴趣,肯学肯练,还要有一些天赋,还要看是不是吃这碗饭的命,这其实跟学医没啥区别…
有一次乘夜航归家,才知道很多个人的早点摊,其实在凌晨一二点起,就已经在加工小笼包、混沌等费事的面食了;我上学时,校外小餐馆,拿一根筷子粘点馅儿,就能包馄饨的情形也历历在目…
普通国人要想存点钱的最佳方式,就是“省吃俭用”;“吃”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很多人攒的那些钱,极有可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这与走进饭点,希望你今天能多点菜、多喝酒的愿景是相矛盾的。也就是能通过“厨房”,别管是通过锅气,还是电气,这个行业赚你点钱本身又很不容易——这等于是变相在“抢”你想攒的钱啊!
简直是在跟你争你想买的车,你想买的房,包包、手机、化妆品等方面的开销啊!
试想,都已经通过省“吃”,来平衡自己的财务问题了,是不是意味着在穿、住、行方面,早就已经是无法再省了?
这时候,面对与吃有关的种种,例如被欺骗、被忽悠,不仅是你急,其实餐厅也很急,因为这一行的门槛本身就不高!哪怕是有万般选择,干嘛非要无冬立夏地在几百度的大灶上颠那八斤重的大锅呢?
而且中国有句古话,叫“众口难调”,另一句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关于吃,可以吃的高雅,但是就“做”而言又绝非那么简单;甚至于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窘境!“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那是李白喝高了…
对于很多无学历、无能力、无人脉的人而言,开家小餐馆、早点摊,比工地搬砖强,不过是谋生的一种唯一手段。对于西贝这类较高档的餐厅而言,其实老贾的一个“虐”字,恰恰道出了关于吃和与厨房有关的一切辛酸苦辣咸!
真别认为国人真当“吃”是一个多么高雅的事,“不过就一个吃嘛”,这句话是刻在每个人潜意识里的东西!因为我们从出生每天都在像呼吸一样的吃,不过是选择在哪里吃!吃怎么可能比博物馆里的蒙娜丽莎油画值钱呢?所谓“吃”的高雅,是很多人通过手段包装出来的一种能通过让你吃而高溢价的手段!难道你不知道西兰花多钱一斤?白面要多钱一斤吗?这就像我的奥拓和你的奔驰,本质上都是车,可附加的身份地位属性,能改变车都是开着在路上跑的本质吗?就是你想吃的高雅,也会因为给你炒菜的厨师会七门外语、口语八级而感到惊讶吧…
不信你就去试试?再比如服务员,若不是长相太过漂亮,谁能记住几个?那么空姐呢?明星呢?——你见过几个餐厅的厨师?会求他们跟你合影、签名吗?
关于“预制菜事件”和上文提及的内蒙古和西北的人,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北军冯玉祥有“大刀队”,浙系光头的手中有“德械师”;包头有坦克车,深圳有全国第一的比亚迪电动车厂!
在历史上,自汉唐至明清,提起北方民族和骑兵,与渔民之乡的苏杭和小舟,这绝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环境;可环境是会塑造人的;你又会联想到什么?有些话还用我多说吗?
这人和行业的叠加,如今又在背后站着无数家以吃为主营业务的供应商,资本,作为推手。在笔者看来,给西贝、海底捞等餐饮连锁提供过品宣服务的某商策公司,其思想核心,竟然将“符号”列为一切宣传的一切,我的触动着实挺大…
懂营销的读者不妨回忆一下市场营销学,“符号”是不是仅属于VI的一个下设类别的分之?而企业完整的宣传活动,难道仅靠“形象识别”就算全部了吗?很显然不是的,至少还有明星代言、硬广、软广、事件营销和答谢活动等等!靠一个标记符号,就能让西贝位列全国餐饮业第三,海底捞红出国门,这在其它行业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在此奉劝大家,离“厨房”远点。自己吃的高兴就好,吃的不高兴就自己做,没必要太较真儿!一个拿吃当成高雅,实则并不那么高雅的民族,厨房的真相是远超乎想象的!
(本文源自“长弓争青”日记随笔,经校对整理,仅供参考。)
来源:玻羊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