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院校如何培育接地气、有实效的思政课堂?文中学院创新方式方法,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为抓手,打造“校社企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把“三个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点燃师生心中的“工匠梦”。
阅读提示
职业院校如何培育接地气、有实效的思政课堂?文中学院创新方式方法,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为抓手,打造“校社企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把“三个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点燃师生心中的“工匠梦”。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在工作中,不要怕吃亏,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受累。”面对学生的提问,“人民工匠”许振超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宣讲时的金句引发现场学生的强烈共鸣,可亲、可敬、可感的宣讲点燃了师生心中的“工匠梦”。
去年以来,该校创新方式方法,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为抓手,打造“校社企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把“三个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校园。
把大师“请进来”
“以前总觉得劳模工匠离自己很远,这次聆听‘人民工匠’许振超的演讲,让我倍感振奋,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励我们前行。他讲的内容有细节有温度,我们听得懂,也爱听想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郑浩哲激动地说。
据了解,该校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打造沉浸式主题班会、举办主题宣讲报告会、互动交流等方式,切实将思政课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构筑起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全国劳模郭锐讲述“从普通电焊工到高铁焊接大师”的成长故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王金良进校园展示“叉车开啤酒瓶盖”绝活儿……一场场“冒热气、接地气”的理论宣讲,一堂堂沉浸式思政课,一次次“有温度”的互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突破传统框架,构建起“国家话语+地域表达”双层教学体系,形成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生态圈”,有力助推思政课从“精神共鸣”向“知行合一”、从“理论共研”向“实践共创”、从“价值共鸣”向“行动共振”转化,通过体验式、场景化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让思政课“扎”进学生心里。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校累计邀请国家级劳模、技术能手等27人走进校园,举办专题活动超30场,覆盖学生1.2万人次。
“劳模进校园,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用匠心点燃匠心的接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邢广陆说,“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把他们请进校园、走近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弘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劳动模范身上生动的细节、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学生,引发共鸣。”
带着学生“走出去”
在青岛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现场教学正在进行。
主讲教师林彩展以黄泥巷的青瓦白墙为讲台,用杨家山里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故事,为学生们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学生们时而驻足聆听,时而拍照记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思政课不再是书本里的理论,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场景。
“党员教师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党的基层治理理论与杨家山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鲜活案例相结合。学生们参与‘行走的课堂’,在田间地头调研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在民宿集群分析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校外思政课堂成为学生洞察社会发展规律、锤炼实践能力的智慧场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振超介绍,通过“双向聘任、资源共享、协同开发”模式,将企业战略、产业经验与思政课教学体系深度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扎根学生心中。
在青岛五四广场,主讲教师郑娇采用问题链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力量如何推动时代变革”,学生们重走游行路线,诵读《青春》节选片段,通过 AR技术重现“火烧赵家楼”的历史场景,感受先辈爱国热忱。在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学生化身“红色故事宣讲员”,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宣讲胶济铁路从主权争夺到技术革新的抗争史。在海尔“灯塔工厂”,主讲教师黄贞、辅导员教师江婷婷和企业导师组成“三师课堂”,在智能生产线上为学生们解读“中国制造2025”。
据介绍,今年该校已开展校外实践教学10余场次。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思政课堂,增强了思政课的丰富性、思想性、实效性,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更深刻地领悟“三个精神”,让课程构建在思政教育中“实”起来。
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身课”
“这样的思政课不再是老师们的‘独角戏’。”在孙振超看来,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中,更能够传递出“有温度的声音”。
像这样,课堂搬进企业工作现场、由劳模工匠和企业导师主讲的思政课,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推动下,有了更多的教学场景、规模更大的宣讲队伍。
“理论+实践”“校内+校外”“思政+专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的模式,“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起“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 — 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立德育人生态,让思政课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实践温度,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浸润每名师生。
“教育的内核,是让信仰落地生根。”该校党委书记秦青松表示,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研教学内容、共聘实践导师,学校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课与时代脉搏同频,与产业需求共振,与学生成长同行。在这里,思政课成了“必修课”,更是教会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实现人生价值的“终身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