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卡壳”?用“问题结构分析”打通任督二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20:00 1

摘要:数学解题中,“卡壳”的根源往往在于未识破问题的深层结构。从认知心理学与数学的链接,其实问题是知识网络的节点,结构是节点间的关联范式。只有明晰问题结构,方才能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实现从“盲目试错”到“理性建构”的解题提升。

数学解题中,“卡壳”的根源往往在于未识破问题的深层结构。从认知心理学与数学的链接,其实问题是知识网络的节点,结构是节点间的关联范式。只有明晰问题结构,方才能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实现从“盲目试错”到“理性建构”的解题提升。

数学问题结构的分析并非凭空臆造,比较有代表性的3个观点,分别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弗赖登塔尔“数学结构观”、波利亚的结构要素理论。

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提出,个体的认知发展依赖同化顺应——同化是将新问题纳入已有认知结构,顺应是调整结构以适应新问题。

解题中,“识别问题结构”即“同化”,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调用“降次”的已有结构,利用因式分解的形式拆解成两个一次式子的积,达到降低为已有的一次方程结构来解决;而“重构结构”即“顺应”,例如遇到高次方程时,通过换元转化为低次方程,构建出新的结构。这种认知规律为解题中的“结构识别”与“结构转化”提供了心理机制支撑。

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有结构的系统’”:代数中,运算律,例如乘法分配律是贯穿整式、分式运算的结构;几何中,公理体系,尤其如欧氏几何的五条公理是整个平面几何推导的逻辑结构;函数板块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构成函数研究的核心结构。

中学数学问题本质上是这些宏观结构的“微观嵌套”,解题即是对结构的“拆解 - 联结 - 应用”。

波利亚将解题过程拆解为:“理解题目(分析结构)—拟订方案(结构转化)—执行方案(结构应用)—回顾(结构反思)”四阶段:

(1)“理解题目”需拆解条件的元素、目标的指向及二者关联;

(2)“拟订方案”需联结知识结构(如从条件到目标的转化桥梁);

(3)“执行方案”需将已联结知识结构在求解中具体应用

(4)“回顾”需反思结构的通用性(如本题解法能否迁移到同类问题)。

这一理论为解题的“结构分析”提供了实操纲领。

结构往往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与排列,而结构常常就会与“功能”相对,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石墨和金刚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和这些形式背后蕴含的深层特征,数学问题是表现形式(条件的呈现、目标、障碍等的呈现)与深层结构(要素关联、本质规律等隐藏于问题表现形式背后,超越问题表现形式)的统一体。而解构需从三维度切入。

条件是解题的“原料”,包含“显性信息”与“隐性关联”:

(1)显性信息:如方程的系数、几何图形的边长、函数的表达式形式;

(2)隐性关联:如等式中变量的对称性,就像a+b=5与 ab=6隐含“和与积”的对称,可关联韦达定理;而图形中线段的平行、垂直关系,例如,平行四边形中对边平行且相等,可关联全等三角形判定。

解方程组:

条件结构不仅有“二元一次、二元二次”的形式,更有“和与积”的隐性关联——利用韦达定理,可将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 t^2−5t+6=0,实现“二元再转化为一元”的结构。

目标是解题的“靶心”,涵盖“结果形态”与“认知层级”。

如“求值”“证明”“作图”“探究规律”,就是结果形态的目标;

而如记忆性(直接套用公式)、理解性(解释定理内涵)、探究性(自主建构模型)等都是认知层级。

比如在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目标是:线段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就需调用“平行四边形判定与性质”的结构——将中位线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问题;这就是通过倍长中线构造了平行四边形,从而实现“线段关系→四边形关系→线段关系”的结构闭环。

这是问题的“解题逻辑链”,体现知识、方法的迁移。

联结结构的核心是“化归”——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这涉及两个方面,就是知识化归、方法化归。

(1)知识化归,比如解不等式:

联结“对数函数单调性”的结构,将不等式转化为

再利用单调性去对数符号;,当然也不能少了考虑它的定义域。

(2)方法化归:如解分式方程

类比“解整式方程”的移项、通分结构,同时注意分母不为零的限制。

三、启示

由以上的学习,我们就看到:解题是“识别结构→转化结构→应用结构→反思结构”的循环,核心是结构化思维

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去渗透“结构意识”,让学生从“学解题”走向“会解题”。主要可以从三个点上去做:

如函数板块,串联“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极值、最值以及图像等”的结构系统,让学生理解“函数研究的核心是‘变量关系与对应规律’,所有性质服务于‘刻画变化’”;又如几何板块,以“图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为结构主线,打通知识脉络。

讲例题时,板书“条件结构→目标结构→联结结构→解题路径”的思维可视化过程:

(1)条件结构:标注已知条件的元素、关联(如“AB = AC”隐含“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

(2)目标结构:明确待求结论的形态、层级(如“证明△ABC ≌ △DEF”需找全等条件);

(3)联结结构:分析条件与目标的缺口,选择转化工具(如“SSS/SAS/ASA/AAS/HL”);

(4)解题路径:逐步推导,标注每一步的结构依据。

通过“变条件形式,保结构本质”的变式训练,强化结构迁移能力。

如原题:解方程

变式为:解方程

保留“无理方程→有理方程(平方)→检验增根”的结构;

再例如原题“证明三角形全等”,变式为“证明四边形全等(特殊四边形,如正方形)”,保留“边、角对应相等”的结构逻辑。

结语

数学解题的境界,从“试错蒙对”到“精准打击”,再到“通一类题”,关键在于用结构之眼穿透表象。当学生学会从条件中挖掘“隐性关联”,从目标中明确“结构指向”,从联结中找到“转化路径”,解题便不再是“碰运气”,而是“用结构系统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

当我们能让学生以结构的角度去观照问题,解题便从“零散试错”转向“系统建构”,实现从“解一题”到“通一类”的跃迁。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弗赖登塔尔的数学结构、波利亚的解题结构,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结构化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落地载体。教师的责任,就是把“结构”种进学生的思维里,学解题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结构”来把握数学解题——识别结构的“同构性”,突破表象的“异构性”,让学生掌握“结构分析”的底层逻辑,就能比较好的达成所谓的“授人以渔”的教学理想。

来源:彤茜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