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视频时总忍不住感叹推荐算法的 “贴心”,明明没提前说想看什么,却总能刷到意料之外的新鲜内容。可转头跟 AI 聊天,这份惊喜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除非主动抛出问题,它绝不会主动找你,更别说聊出点意想不到的话题。
刷视频时总忍不住感叹推荐算法的 “贴心”,明明没提前说想看什么,却总能刷到意料之外的新鲜内容。可转头跟 AI 聊天,这份惊喜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除非主动抛出问题,它绝不会主动找你,更别说聊出点意想不到的话题。
聊天本该是双方互相消费信息的过程,就像和朋友闲聊,你说周杰伦的老歌,他可能突然提起 “他最近发了首新歌,编曲风格特复古”,你再接一句 “对了,那英新专辑里也有首类似曲风的”,话题就这么自然延伸开。
但现在的 AI 更像个语音版搜索引擎,你问什么它答什么,聊之前几乎能猜到所有走向,从来不会有 “怎么跟 AI 聊到这了” 的意外感。
要打破这种僵局,得先解决 “主动发起对话” 的难题。既然是复刻《HER》的语音场景,AI 总不能一直等着用户先开口。主动发起对话的动机分两种,一种是简单的消息通知,比如 “你关注的展览明天开展了”,另一种是 AI 自己想找你聊点什么,这后一种才是真正的难点。
语音不像弹窗,听觉有天然的 “迫听性”,太频繁会让人烦,话题太无聊会让人觉得浪费时间,要是话题选得不对,甚至会让用户彻底反感,所以每一次主动开口都得精准踩中用户的兴趣点。
就算选对了话题,要聊得投机也没那么容易。首先话术就得过关,现在 AI 说话总带着股 “书面气”,说到底还是缺了足够多口语化的语音聊天数据 —— 模型学得不够 “接地气”,自然说不出真人那样的家常话。
更关键的是 “记忆”,比如聊《黑神话:钟馗》,AI 得先清楚对面的人是游戏迷还是路人,之前有没有聊过相关话题,甚至是不是开发团队的人,不同身份对应的分享策略和语气天差地别,忘了这些细节,聊再多也像对牛弹琴。
还有对话的 “延展性”,这恰恰是现在 AI 最欠缺的。真人聊天能从周杰伦聊到美国社会动荡,全靠联想串联,可 AI 很难做到这种跳跃。
它没法像朋友那样突然想起 “你上次说喜欢悬疑片,这部新出的导演就是拍《看不见的客人》的”,也不会主动分享你不知道的新鲜事,这样的聊天自然少了让人沉浸的魔力。
就连结束对话这件小事,也藏着塑造 AI 人格的密码。不只是用户说 “先这样” 才算结束,AI 要是能主动说 “都十一点了,你该去睡觉啦”,甚至偶尔带点小情绪 “我今天有点累,明天再聊好不好”,那种真实感说不定会瞬间拉满。
这种带有温度的收尾,远比机械的 “再见” 更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让 AI 从 “代码工具” 变得更像有感知的伙伴。
更深层的问题是情感构建。人们喜欢和 AI 聊天,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不会批判自己,能提供现实里稀缺的情绪价值。但这也成了悖论:太顺着用户,AI 又难有自己的人格。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会故意跟 AI 说些挑衅的话,因为知道换个窗口就是 “新开始”,这种心态既让聊天没了压力,又好像让 AI 始终停留在 “工具” 层面,没法真正成为能对等交流的 “伙伴”。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