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媒发文称,当天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表示罗永浩损害了西贝的品牌形象,将提起诉讼。贾国龙还表示,西贝全国所有门店的厨房、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登上热搜,西贝和罗永浩相互公开叫板。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媒发文称,当天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表示罗永浩损害了西贝的品牌形象,将提起诉讼。贾国龙还表示,西贝全国所有门店的厨房、原料、工艺都将开放,公众申请就可以参观。
9月15日中午,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西贝官方发布致歉信。信中,西贝一改之前“我没错”的态度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并承诺“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同时,西贝还列出了10月1日前要完成的9项改进措施:包括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儿童餐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调整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等。
一、舆情传播趋势分析
根据识微商情舆情分析系统显示,2025年9月10日16时至2025年9月12日14时,有关“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的舆情热度约为216,268。
通过观察趋势可知,舆情热度于9月11日明显上升,当日多家媒体发布采访贾国龙新闻稿;舆情于12日11时达到最高峰。
二、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该时段内,有关“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约占57.2%,其次为新闻APP(约占20.6%),短视频(约占20.3%)。
三、舆情情感倾向分析
该时段内,有关“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的舆情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占56.1%;其次为负面舆情,占29.5%。正面舆情较少,占14.4%。
四、舆情信息类型分析
该段时间内,有关“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的舆情信息以评论为主,占70.3%;其次为原帖,占18.5%;转发较少,占11.2%。
五、舆论分析
(1)正面信息概要
让人放心可口的就餐体验: 用户称赞西贝是让人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家长敢带小孩来西贝吃饭,认为这里干净放心。
积极应对质疑的服务态度: 西贝老板面对罗永浩的差评,立马表明自家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表示要开放厨房供大家参观,能接受大家的意见。
优质的服务体验: 西贝针对大人和小孩有不同的服务,大人去就餐会和顾客玩游戏并故意输,然后送羊肉串;小孩去就餐会送玩具、蜡笔和纸。
预制菜的技术优势: 西贝已获预制食品相关专利授权,如一种豆腐预制食品的包装设备能优化封装流程,防止破碎并锁住水分。
明厨带来的信任: 西贝是明厨,当地做餐饮的都拿西贝当样板。
(2)负面信息概要
西贝预制菜未明示,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消费者在西贝就餐时,不清楚所点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感觉被蒙在鼓里,有被欺骗的感觉,无法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消费预制菜。
西贝菜品价格贵,性价比低: 消费者认为西贝菜品价格过高,与菜品的质量、分量不匹配,花费较高的价格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就餐体验,甚至出现一家人花费几百元还吃不饱的情况。
西贝预制菜口味差,影响就餐体验: 消费者反馈西贝预制菜从口味到营养都不行,热不透、味道不对,与现炒菜品相差甚远,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期望。
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概念模糊: 预制菜的定义和标准不明确,导致消费者和商家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分歧,西贝坚称自己不是预制菜,但消费者普遍认为其菜品属于预制菜,引发争议。
西贝老板回应方式不当,引发消费者反感: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面对罗永浩的吐槽时,反应激烈,不仅全盘否认预制菜指控,还宣布起诉罗永浩,这种强硬的回应方式让消费者觉得西贝不尊重消费者的意见,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西贝的不满。
餐饮舆情:舆论如何看待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_舆情分析_识微科技
来源:识微企业舆情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