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让青少年模式变成青少年免责模式#】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来,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出现了色情“举牌”的乱象,甚至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还形成了一个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利益链,“举牌”已经从传递祝福的网络互动,沦为色情交易的遮羞布。
#插话绘话里有画#【#莫让青少年模式变成青少年免责模式#】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来,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出现了色情“举牌”的乱象,甚至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还形成了一个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利益链,“举牌”已经从传递祝福的网络互动,沦为色情交易的遮羞布。
在这场畸形的利益游戏中,从三四元的露脸照片到数百元的定制视频,从“果举”暗号的隐晦传播到代理层级的层层加价,色情内容被包装成可交易的“商品”,而未成年人正成为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当未成年人从“好奇买家”沦为“牟利卖家”,其价值观的扭曲与法律意识的淡薄,正是不良网络生态结出的恶果。
乱象背后,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所谓的“未成年人模式”竟成摆设——身份认证形同虚设、模式开关藏于深巷、举报处理治标不治本,这些漏洞让监管防线失守,“青少年模式”变成平台“青少年免责模式”的挡箭牌。
此外,法律的刚性约束也必须穿透“技术伪装”。尽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实施,“护苗”行动持续开展,但乱象中暴露的加密传输、私域交易等隐蔽手段,正考验着监管的精准性与长效性。平台不能以“技术中立”推卸责任,必须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打破算法对不良信息的“主动引流”;监管部门需强化全链条打击,从源头斩断代理网络,严惩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行为;家庭与学校更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让未成年人在“自定义尺度”的诱惑面前,守住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唯有让每个账号都成为保护的堡垒,而非猎食的工具,才能让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真正拥有一片干净的天空。(漫画 张叶 评论 景洁 王亚楠 策划 殷小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