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偶联药物(ADC):肿瘤治疗的新希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6:15 1

摘要: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通过将高度靶向性的抗体与强效化疗药物结合,实现了在肿瘤细胞内精准投放药物,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自2000年首个ADC药物Mylotarg获批上市以来,AD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通过将高度靶向性的抗体与强效化疗药物结合,实现了在肿瘤细胞内精准投放药物,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自2000年首个ADC药物Mylotarg获批上市以来,ADC领域在2019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至今已有9款ADC药物获批,其中2019年后获批的有5款。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ADC药物研发热情高涨。

ADC药物的作用机制

ADC药物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其作用机制依赖于抗体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靶点,通过内吞作用将小分子药物带入细胞内。随后,药物在溶酶体作用下释放,通过破坏DNA或抑制微管蛋白,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影响ADC药物开发的因素

靶点

ADC药物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由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数量有限,理想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理想的靶点应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此外,靶点应具备一定的内吞速率和合适的内吞转运途径。与单克隆抗体不同,ADC药物的靶点选择范围更广,因为其药效主要依赖于毒素分子,而靶点的主要作用是结合抗体并介导内吞。

抗体

目前,所有ADC药物均使用IgG分子作为抗体,其中IgG1因其较长的半衰期和诱导免疫反应(如ADCC和CDC)的能力而成为首选。ADC抗体需具备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但亲和力并非越高越好,需综合考虑亲和力、内化效率等指标。

毒素分子

目前上市或在研的ADC药物大多使用已上市的化疗药物作为毒素分子。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造成DNA损伤(如calicheamicins、duocarmycins等)或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如MMAE、DM1等),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偶联臂

理想的偶联臂在血液中应保持稳定,在细胞内则能高效释放毒素分子。根据药物释放机制,偶联臂可分为稳定型(Non-Cleavable Linkers)和裂解型(Cleavable Linkers)。

药物-抗体比

DAR值决定了ADC药物的均一性。并非每个抗体分子连接的药物越多越好,高DAR值可能导致药物溶解性降低、自发聚集以及抗体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影响其抗原识别能力和体内半衰期。不同DAR值的ADC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DAR值越高,稳定性越差。

未来展望

近年来,全球ADC药物研发进入集中收获期,差异化布局和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已成为ADC研发企业的战略重点。

来源:斯达特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