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大变样:农民笑开颜,乡村焕新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22:20 1

摘要:上个月回村帮家里收玉米,刚进村口就愣了神——以前坑坑洼洼的田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道,零散的“巴掌田”连成片种上了高产小麦,村口闲置的荒坡改造成了果蔬采摘园,连以前堆满秸秆的空地都建起了健身小广场。碰到老支书,他笑着说:“这都是土地整治闹的‘新动静’,现在咱村的

上个月回村帮家里收玉米,刚进村口就愣了神——以前坑坑洼洼的田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道,零散的“巴掌田”连成片种上了高产小麦,村口闲置的荒坡改造成了果蔬采摘园,连以前堆满秸秆的空地都建起了健身小广场。碰到老支书,他笑着说:“这都是土地整治闹的‘新动静’,现在咱村的地‘活’了,人也‘闲’不住了,日子比以前红火多啦!”

土地整治不是新鲜词,但这次的变化和以往大不一样。不再是简单的“平整土地”,而是从“修地”到“兴村”的全链条改造,既解决了农民种地的老难题,又给乡村发展装了“新引擎”。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土地整治到底带来了哪些“大变样”,为啥能让农民笑开颜、乡村焕新颜。

一、先解“种地难”:把“零碎地”变成“丰产田”

对农民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地难种”。以前村里的地,要么被田埂、沟渠分割成零碎的“巴掌田”,大型收割机进不来,只能靠人力弯腰刨;要么地势高低不平,下雨就积水,天晴就干裂,种啥都没好收成;还有些地因为靠近路边、河边,常年被侵占,变成了“边角料”,丢了可惜,种又费劲。

这次土地整治,首先就盯着这些“种地痛点”发力。

- “小块并大块”:村里组织村民商量,把零散的承包地按“自愿互换、等价补偿”的原则整合,去掉多余的田埂、沟渠,原本10几户的20多块碎地,合并成3块连片大田。合并后,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直接开到田间,以前3个人干1天的活,现在1台机器1小时就搞定,种地效率翻了好几倍。

- “低产改高产”:对盐碱地、坡耕地这些低产地,采用“土壤改良+水利配套”的组合拳。比如在盐碱地铺防渗膜、施有机肥,降低土壤盐分;在坡耕地修梯田、建蓄水池,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村以前有50多亩盐碱地,种玉米亩产不足300斤,整治后种上耐盐碱的水稻,亩产达到800多斤,成了名副其实的“丰产田”。

- “边角变宝地”:对路边、河边的闲置边角地,统一清理杂物、平整土地,种上大豆、蔬菜等短期作物,或者栽上果树、花卉,发展“边角经济”。村口以前堆垃圾的空地,整治后种上了桃树,今年光卖桃子就给村集体增收2万多,还成了村里的“小景观”。

以前农民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得直不起腰还没好收成;现在地好种了,成本降了,收成涨了,谁能不开心?村口的王大爷种了一辈子地,他说:“活了70多岁,从没见过地里能这么‘省心’,现在种地不用拼体力,靠的是‘好地’加‘好技术’,这整治真是整到咱农民心坎里了!”

二、再破“增收难”:让“闲置地”生出“新收益”

土地整治不仅解决了“种地难”,还帮农民找到了“增收新门路”。以前村里的闲置宅基地、荒坡、旧厂房,要么荒着长草,要么堆着杂物,成了“没人管的累赘”;现在通过整治盘活,变成了农民的“钱袋子”。

(一)闲置宅基地:从“空心房”到“金窝窝”

村里以前有不少“空心房”,年轻人进城打工,老人去世后房子没人住,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这次整治,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对“空心房”进行修缮或重建,再通过“出租、入股”的方式盘活。

- 有的农户把闲置房租给城里来的“新农人”,改造成民宿、画室,每月能收1500-2000元租金;

- 有的村集体把多户闲置宅基地整合起来,建成“共享农庄”,农民以宅基地入股,年底能分红,还能在农庄打工赚工资。我们村的李大姐,把自家闲置的3间老房入股村里的“稻田民宿”,去年光分红就拿了8000多,平时在民宿打扫卫生,每月还有2500元工资,比以前进城打零工稳定多了。

(二)荒坡荒沟:从“废弃地”到“产业地”

以前村里的荒坡、荒沟,因为土层薄、坡度大,没法种庄稼,一直闲置着。这次整治,通过“修梯田、筑堤坝、种果树”,把荒坡变成了“果园”,把荒沟变成了“鱼塘”。

- 我们镇的东沟村,把200多亩荒坡改造成了樱桃园,统一引进优质樱桃品种,邀请农业专家指导种植,现在每年樱桃成熟时,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既能卖樱桃赚钱,又能开农家乐、卖土特产,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万多;

- 西洼村把常年积水的荒沟改造成鱼塘,发展生态养鱼,同时在鱼塘边种上垂柳、鸢尾,搞“垂钓+观光”,成了周边村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村集体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

(三)旧厂房旧校舍:从“闲置资产”到“创业基地”

以前村里的旧砖厂、老校舍,倒闭后一直闲置,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这次整治,对这些旧建筑进行加固改造,变成了“乡村创业园”。

- 有的改成了农产品加工厂,村民种的玉米、红薯能就近加工成淀粉、粉条,附加值翻了3倍;

- 有的改成了农村电商服务站,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把村里的土鸡蛋、山野菜卖到了全国各地。我们村的年轻小伙小张,就在旧校舍改造的创业园里开了电商工作室,去年帮村民卖货赚了15万,还带动了5个村民就业。

以前农民增收只能靠“种地+打工”,现在通过土地整治,闲置土地变成了“生财之道”,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入账”,收入渠道多了,腰杆也硬了,脸上的笑容自然藏不住。

三、终促“乡村美”:从“脏乱差”到“宜居村”

土地整治不仅改变了“地”的模样,也改变了“村”的模样。以前村里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随便堆,污水随便流,晚上出门没路灯,村民没事都不愿出门;现在通过整治,村里的环境大变样,成了“出门见绿、抬头见景”的宜居村。

(一)基础设施“补短板”

- 修通了“田间路+村内路”的路网,不仅方便种地,村民出门也能开车、骑车,不用再走泥巴路;

- 建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收集点,污水不再直排,垃圾不再乱堆,村里的空气都清新了;

- 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村里亮堂堂的,老人能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小孩能在路边玩耍,安全感满满。

(二)公共服务“提质量”

- 利用整治后的闲置土地,建了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村民看病不用再跑老远,闲了能看书、下棋、锻炼身体;

- 有的村还建了“托幼点”,外出打工的父母不用担心孩子没人管,村里的老人也能帮忙接送,解决了“带娃难”的问题。

(三)乡村风貌“焕新颜”

- 保留了村里的老槐树、老石磨等“老物件”,在周边修了小游园,既留住了“乡愁”,又成了村里的“打卡点”;

- 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花草、栽果树,家家户户都有“小花园”,整个村子像“公园”一样漂亮。

现在的村子,不仅环境美了,人心也齐了。以前村民见面很少说话,现在晚上在广场上一起跳舞、聊天,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以前年轻人都不愿回村,现在看到村里的变化,不少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四、整治背后的“门道”:为啥能让农民满意?

土地整治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不是“拍脑袋”干出来的,而是抓住了三个关键:

- 尊重农民意愿:不管是土地合并、宅基地盘活,还是项目引进,都先开村民大会商量,让农民“说了算”。比如合并土地时,有的村民担心地块位置不好,村里就采取“抓阄+调剂”的方式,确保公平公正;盘活宅基地时,不愿出租入股的农户,村里也不强迫,还帮忙修缮房屋,让农民有“选择权”。

- 守住政策红线:整治过程中,严格遵守“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农民权益保护”三条红线,不搞“大拆大建”,不占基本农田,不损害农民利益。比如盘活闲置宅基地时,明确“不能卖给城里人”,防止资本无序涌入;整治荒坡时,不破坏原有植被,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 注重长效管理:整治不是“一劳永逸”,村里成立了“土地管护队”,由村民自愿报名参与,负责维护田间路、水利设施、公共环境,管护费用从村集体收益中支出,既保证了整治成果,又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乡村发展的“根基”。这次土地整治,没有停留在“修修补补”,而是通过“盘活资源、发展产业、改善环境”,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看着村里的变化,听着农民的笑声,就能明白:好的政策,从来都是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把“民生痛点”变成“发展亮点”,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来源:陀螺3409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