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牡丹江:把准“致富脉” 开出“产业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6:11 1

摘要:“多亏县里帮宣传、出主意,我们赶上了直播带货的好时候,淡季也能变成旺季。”7日,记者在林口县康玉霞奎山粉条的门店前看到,工人正忙着将一箱箱粉条打包装进快递车,连续直播一周以来,仅在抖音平台账户已销售2123单,好评率100%。直播间里康玉霞吃着大鹅炖粉条,通过

记者从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牡丹江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就业创业,精准把脉谋发展,开出“良方”促增收。

助推特色产业 开出“致富花”

“多亏县里帮宣传、出主意,我们赶上了直播带货的好时候,淡季也能变成旺季。”7日,记者在林口县康玉霞奎山粉条的门店前看到,工人正忙着将一箱箱粉条打包装进快递车,连续直播一周以来,仅在抖音平台账户已销售2123单,好评率100%。直播间里康玉霞吃着大鹅炖粉条,通过视频教大家如何制作和粉条有关的菜肴,每天营业额超万元。

康玉霞的直播间

回忆创业之初,她曾经背着样品,挨家挨户去超市、农贸市场推销,常常连门都进不去。到如今,粉条厂占地10207平方米,具备年产1000吨粉条、粉丝的能力,年销售纯收入约200万元。生产的粉条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标识,还登上国宴餐桌,让奎山粉条百年品牌声名远扬,畅销全国。因其粉条品质优良,吸引各大超市采购,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在她的带动下,3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

牡丹江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先后创建6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县(市)纳入国家级食用菌、白鹅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35家,有效带动1.1万农民增收。此外,牡丹江市还不断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端定制农业突破1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

介绍托管种植技术

深化农村改革 “集约化”经济凸显

“看!这就是咱们的密植技术,25厘米垄上种植四棵玉米苗,这样四棵苗的根盘在一起,起到抗风、抗倒伏的效果,还抗旱耐涝。”在林口县金丰公社,负责人郑伟给记者介绍新种植技术的好处。金丰公社目前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合作,按照13项技术、31个关键指标进行精细整地;运用美国普修斯增效技术改良土壤;播种、除草等环节都有统一标准,目前在林口县托管了2万亩土地,从种、肥、药、耕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实现了大田精细化管理,产量明显提升。“我们种植的玉米要比农户自己种植的每晌地多产3吨,给农户送去真金白银。”郑伟说。

“土地托管给金丰公社,我们甩手就能当‘掌柜’,家里土地有收益,在城里务工还能挣一份钱。”柳树镇的村民说。通过推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方式,牡丹江全市农业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313万亩,带动2.5万农户实现亩均增收200元以上。此外,还发展规模经营,顺应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大力推广大户承租等新型经营模式,培育省级以上示范社53家、示范家庭农场225家,土地流转面积157.3万亩。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当闲置低效资产不再“躺”在账上,资源便“活”了起来,黑龙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牡丹江分中心启动后,激发了资产的新活力,助推农村项目资产持续充分发挥效益。日前,阳明区五林镇五河村4号地共150亩机动地,在黑龙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牡丹江分中心产权交易平台竞价挂牌金额为24000元,实际成交金额112800元,溢价率高达370%,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实现交易额超过4000万元,综合溢价率达4.1%。

创业与就业 开辟多元渠道促增收

“蓝莓原来是这样一串串长在树上的,尝起来果香很浓郁,还能体验自己采摘的乐趣,没白来!”在牡丹江市西安区福兴村长骏生态园,2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里码放整齐的蓝莓树上,蜜蜂正围绕着蓝莓花授粉采蜜,成熟的蓝莓缀满枝头。

“四栋蓝莓大棚轮流开棚,还是供不应求。下个月采摘车厘子和蟠桃,7月份可以采摘妮娜皇后葡萄。咱们坚持发展绿色种植,让更多人吃到健康的水果。”曾是转业军人的长骏生态园负责人于长军,一边忙着接待顾客一边说,“多亏了乡村振兴资金,我们才能实现绿色棚室种植,给我们减轻了创业压力。”

孩子采摘蓝莓

大棚里,村民们正为蓝莓修剪枝叶,他们都是住在附近的村民。“老板给我们按小时付费,现在是农闲的时候,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多一份收入,挺好的。”一位大姨笑呵呵地说。

依托劳动密集型农业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通过春育菜苗、夏采木耳、秋收瓜菜、冬装菌包无缝衔接,形成了长期工与短期工相结合的就业格局。“在每年经济作物采摘季节,至少10万农民打短工,人均日薪200元以上。”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提升技能,让农民务工就业“挣高薪”,奔赴他乡“做能人”,创新创业“当老板”,目前已建成73个农民创新创业基地,全市农村创新创业经营主体达1.95万个,带动农民就业近23万人。

记者:张雪地;摄影:张雪地;视频:张雪地

“牡丹江发布”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