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熬了无数夜、拼了全力,事却越干越糟,甚至看着“没那么努力”的人轻松超车?
前言
人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憋屈时刻?
明明熬了无数夜、拼了全力,事却越干越糟,甚至看着“没那么努力”的人轻松超车?
其实不是努力不够,而是没踩对“大势”。
就像秦末的项羽,力能扛鼎、打遍天下,最后却自刎乌江。
明末的张居正,把空国库填满,救了明朝,死后却落得抄家。
反观刘邦,一个小亭长,没什么武力,却能当皇帝。
郭子仪,六十多岁的老头,却能扶起快塌的唐朝。
接下来梳理这四段真实历史,不是说古代故事,是带人们看懂“顺势”的底层逻辑。
让人们在未来选方向、做决定时,别再跟“大势”对着干,少走点冤枉路。
一、秦末争霸:为啥亭长刘邦能赢“万人敌”项羽?
公元前207年,咸阳城外两拨人,对比太扎眼。
项羽带着四十万精锐,刚打赢巨鹿之战,铠甲上还沾着血,意气风发。
刘邦带着一群杂牌军,衣服都没穿整齐,悄摸摸进了关。
这时候赌谁当皇帝,十个人里九个押项羽。
毕竟他是“力能扛鼎”的狠人,手下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
刘邦呢?以前是沛县管治安的亭长,说白了就是帮着收税、抓小偷的小吏。
队伍里有农民、有商贩,连他自己都没底气。
可结果反过来:刘邦称帝,项羽乌江自刎。
翻阅《史记·高祖本纪》,后人常会有一个新发现。
刘邦和项羽的差距,根本不是“谁更能打”。
项羽的武力值妥妥满级,可刘邦的“顺势值”,才是真正的王炸。
先看刘邦的“顺”,全在“懂人心”。
秦二世的暴政早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了。
以前人们总说陈胜吴广“失期,法皆斩”才造反。
2002年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其实颠覆了人们对秦律的认知。
原来陈胜吴广起义时喊的“失期当斩”,很可能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
这组秦朝官方文书里记录的90%“失期”案例,都只是罚徭役或交罚款,真正判斩首的还不到5%。
但老百姓真正怕的是“重税”和“酷刑”。
种的粮食一半要交,家里有人犯法,全家都要去修长城,出门买个菜都可能被抓。
这时候老百姓要啥?不是“谁当王”,是“能好好过日子”。
刘邦进咸阳后,没抢财宝,先干了件实在事。
在城门口的老槐树下约法三章。
他没摆官架子,就坐在石头上跟百姓说。
“以前秦朝的破规矩全废了!”
“以后就三条:杀人的偿命,伤人的赔钱,偷东西的受罚。”
说完还让士兵把粮仓的小米分给缺粮的人家。
有个老大娘捧着米哭:“我家娃快饿死了,总算能吃顿饱饭了!”
后来刘邦跟项羽打仗,关中百姓推着小车送粮,连十几岁的娃都想跟着当兵。
不是刘邦会洗脑,是老百姓记着“他让我过了好日子”。
这就是顺“民心”的势。
更聪明的是,刘邦顺“人才”的势。
他知道自己没本事,就放权。
萧何会管后勤,就让萧何当“大管家”,粮草、兵员从没断过。
张良会出主意,不管张良说啥,只要有道理就听,哪怕半夜叫醒他也不恼。
韩信会打仗,他直接把帅印给韩信,让韩信带几十万大军。
这三个人,少一个刘邦都成不了事。
现代启示:做事别只靠自己“硬拼”,先想“对方需要什么”。
比如百姓要安稳,人才要机会,满足了别人,别人才会帮自己。
再看项羽的“逆”,全在“自我”。
项羽进咸阳后,先烧了阿房宫。
那把火着了三个月,老百姓刚看到的一点希望全烧没了。
他还坑杀了二十万秦兵,理由是“这些人不老实”。
可他不想想,这二十万秦兵的家人都在关中,儿子、丈夫没了,老百姓能不恨他吗?
更要命的是,他逆了“统一”的大势。
秦朝刚把六国统一,老百姓早就烦透了战乱。
可项羽打完仗,把天下分成十八块,封了十八个王。
有学者说,项羽这么做是想平衡诸侯利益。
可结果呢?这些王没一个服他,没多久就互相打起来,项羽自己也被拖进泥潭。
鸿门宴是他最该翻盘的机会。
范增劝他杀刘邦,说“刘邦这小子有野心,现在不杀,以后肯定是大麻烦”。
可项羽觉得“刘邦老实”,还跟刘邦称兄道弟,最后放他走了。
后来项羽被围在垓下,还跟虞姬说“是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不过”。
他到死都没懂,不是天要亡他,是他逆了民心、逆了大势,再能打也没人帮。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称帝。
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才三十一岁。
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再强的武力,也敌不过“大势”。
再大的名气,也赢不了“人心”。
若读者是当时的关中百姓,看到刘邦分粮、项羽烧宫,会帮谁?
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二、安史之乱:唐朝快崩了,为啥62岁老头能救回来?
公元755年,安禄山带着十五万叛军造反,安史之乱爆发。
那时候的唐朝,早不是李世民、武则天的盛世了。
唐玄宗晚年天天跟杨贵妃享乐,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军队战斗力差得很。
叛军一路打过来,很快占了洛阳、长安。
唐玄宗吓得带着杨贵妃往四川跑,半路上还发生“马嵬坡之变”,杨贵妃被赐死。
唐朝就像一间快塌的房子,谁都觉得没救了。
可这时候,一个六十二岁的老头站了出来,他就是郭子仪。
翻阅《旧唐书·郭子仪传》,后人越看越觉得他厉害。
他能救唐朝,不是运气好,是太懂“顺势”了。
首先,他顺“天下思安”的势。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老百姓流离失所。
当官的想保官位,种地的想保庄稼,谁都想早点结束战乱。
郭子仪知道,光靠唐军打不赢,得团结所有人。
郭子仪
那时候回纥兵很能打,郭子仪就单枪匹马去见回纥可汗。
他没带礼物,只拿了块中原的丝绸,说。
“可汗你看,这是我们的布,你们的马,本来能换着用,日子过得好好的。”
“可吐蕃总来抢咱们,要是咱们一起打叛军,叛军的财宝归你。”
“以后咱们还能常通商,比跟着叛军打中原强吧?”
回纥可汗被他的诚意和长远打算打动,当场拍板出兵。
后来郭子仪带着唐军和回纥兵,一起收复了长安、洛阳,重创了叛军主力。
更厉害的是,他顺“君臣相处”的势。
郭子仪功劳太大,皇帝都怕他。
毕竟唐朝有过“节度使造反”的教训,唐玄宗就是因为信不过节度使,才搞出乱子。
郭子仪知道,功高震主是大忌,所以一直很“低调”。
有一次,唐代宗想让他当宰相,郭子仪推辞了,说。
“我只会打仗,当宰相要管朝政,我怕误了国家。”
还有人诬告郭子仪谋反,唐代宗派太监去查。
郭子仪直接把府门大开,太监看见院里晒的是旧盔甲,屋里摆的是老家寄来的粗粮。
郭子仪笑着说:“我一个打仗的,要金银珠宝没用,这些旧家伙才是我的本分。”
太监回去一说,代宗再也不怀疑他了。
后来郭子仪活到八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师”,皇帝还亲自为他送葬。
他的子孙后代也有出息,家族荣耀延续了几百年。
现代启示:越是有本事,越要懂“收敛”。
别觉得自己厉害就飘,功高时少争权,多亮“诚意”,反而能保长久。
再看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典型的“逆势”。
安禄山造反,不是为了老百姓,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他占了洛阳后,迫不及待称帝,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
老百姓恨他入骨,到处都有人反抗。
后来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了。
史思明再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
叛军内部自相残杀,很快就垮了。
这段历史告诉人们:危机里,能看清大势、团结人的人,才能活下来。
只想着自己利益的人,早晚得栽跟头。
要是读者处在郭子仪的位置,功高震主时会怎么让皇帝放心?
是像他一样开门自证,还是另有办法?
评论区聊聊你的思路。
郑和下西洋
三、明朝变局:本来能当世界老大,为啥关起门就落后了?
明朝有两个对比特别扎心。
一个是郑和下西洋的风光,一个是万历朝海禁的憋屈。
先说说郑和下西洋。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带着两万七千多人、两百多艘船出使西洋。
这不是旅游,是明朝最风光的时候。
《明史·郑和传》里说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差不多有现在的小型航母大。
但参观南京宝船厂遗址博物馆时,讲解员会提到。
近年出土的宝船舵杆只有11米长,按造船比例推算,宝船实际长度可能只有70米左右。
《明史》的记载或许有点夸大,学界现在还在争这个事。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船队绝对是世界第一。
船队里有战船、粮船、水船,还带着医生、工匠。
简直是一支“移动的国家”。
郑和一共下了七次西洋,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
带的不是军队,是丝绸、瓷器、茶叶,跟沿途国家换香料、宝石、象牙。
有学者说,朱棣让郑和去,除了彰显国力,还想找失踪的建文帝。
但不管目的是什么,那段时间,三十多个国家派使者来明朝朝贡,明朝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
民间曾流传一则祖辈相传的故事。
郑和船队里有个叫李三的木匠,每次靠岸都帮当地人造船。
后来他儿子跟着下西洋,带回的香料让家里盖了新房。
可到了万历朝,李三的孙子只能把刨子收起来种地。
他跟邻居叹:“以前造大船能到天边,现在连海边都不让去,可惜了那手艺。”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一共四十八年。
可他后期三十年不上朝,把朝政交给宦官。
还把明朝自洪武年间就有的“海禁”政策越收越紧。
他为啥这么做?怕“乱”。
当时有沿海商人跟倭寇勾结抢劫,万历觉得“禁了出海,就没倭患了”。
还觉得明朝“地大物博,啥都不缺”,不用跟外国打交道。
于是不仅不准民间出海,连郑和留下的部分航海图都烧了。
可他没想到,这一禁,就把明朝的“活力”禁没了。
明朝的手工业本来很发达,丝绸、瓷器在国外特别受欢迎。
海禁后,这些东西卖不出去,工匠没活干,只能回家种地。
本来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也慢慢落后了。
而这时候,欧洲已经开始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的船队都开到美洲、印度了。
后来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明朝连一支像样的海军都没有。
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从海上进攻。
现代启示:别因“怕麻烦”就关上门。
明朝怕倭患禁海,却断了自己的活力。
就像现在人们躲着新趋势(比如新媒体、新技术),早晚会被甩在后面。
若你是万历皇帝,面对倭患,会选择禁海还是找其他办法?
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张居正
四、张居正改革:明朝快没钱了,为啥他能让国库满起来?
明朝中后期有个大问题:没钱。
为啥没钱?土地都被贵族、官僚占了,这些人不用交税。
老百姓手里没地,却要交重税,交不起就逃跑。
朝廷税收越来越少,国库越来越空。
到隆庆年间,只剩下几十万两银子,连军队的军饷都发不出来。
这时候,张居正站了出来,说“要救明朝,必须改革”。
翻阅《明史·张居正传》时,后人特别佩服他的魄力。
张居正是怎么改的?顺“财政改革”的势,抓了两个关键:“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考成法”就是给官员“打卡”。
以前官员干活,干好干坏一个样,很多人混日子。
张居正规定,每个官员都要把任务写下来,年底检查。
完成了升官,完不成就降职、下岗。
这下官员们不敢混了,朝廷效率高了很多。
“一条鞭法”更厉害:把老百姓要交的税、要服的徭役,全改成用银子交。
以前老百姓交税,又交粮食又交丝绸,还要去服徭役,耽误种地。
改成银子后,老百姓可以把粮食、丝绸卖了换银子,方便多了。
更关键的是,“一条鞭法”要求贵族、官僚也交税。
有次一个老贵族找张居正闹:“我家的地是祖上传的,凭啥交税?”
张居正没软,说。
“朝廷的粮养着边防的兵,您的地受着兵的保护,哪有不交税的理?”
硬是让贵族交了税。
他还推动全国清丈土地,新增了182.85万顷耕地。
到万历十年,明朝国库有了四百多万两银子,比之前多了十倍。
还派戚继光、李成梁守边疆,把蒙古、女真打得不敢来犯。
这就是“万历中兴”,明朝又活了过来。
可张居正的改革,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贵族、官僚。
他们觉得张居正“断了财路”,一直想报复。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死,才五十八岁。
他刚死,保守派就告他“专权”“贪腐”。
万历皇帝本来就记恨张居正管他读书(小时候张居正逼他早起背书)。
竟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还把他的儿子逼死了。
张居正的改革也被废了:“考成法”没了,官员又开始混日子。
“一条鞭法”执行不下去,贵族、官僚又不交税了。
明朝的国库很快又空了,边防也弱了。
到了万历末年,老百姓怨声载道,农民起义不断。
公元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现代启示:改革或做事,别只靠自己硬扛。
要拉帮盟友(比如支持改革的官员),不然逆势的人一反扑,很容易栽跟头。
若你是张居正,改革时会怎么应对贵族的反对?
评论区分享你的策略。
刘邦
五、结尾:读懂“大势”,你就赢了一半
从秦末到明末,这四段历史就像四面镜子。
照出了“顺势”与“逆势”的不同结局。
顺势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点:
1. 能看清大势——刘邦知道老百姓要安稳,郭子仪知道天下要和平,张居正知道明朝要缺钱。
2. 能团结别人——刘邦靠三杰,郭子仪靠回纥兵,张居正靠改革派。
3. 能灵活应变——刘邦能屈能伸,郭子仪能进能退,张居正能刚能柔。
逆势的人,也有三个共同点:
1. 看不清大势——项羽以为武力能解决一切,万历以为禁海能安全,安禄山以为造反能当皇帝。
2. 听不进劝——项羽不听范增,万历不听大臣,保守派不听张居正。
3. 太自私——项羽只想着当霸王,万历只想着享乐,贵族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历史就像一条河,大势就是河的流向。
顺着流,就算走得慢,也能到终点。
逆着流,再用力,也会被冲回起点,甚至被淹死。
最后想说:其实“顺势”不是“躺平”,是“选对方向再发力”。
人们身边有没有“顺势破局”的例子?
比如有人抓住风口做成事,或者有人硬拼却碰壁?
参考文献
1. 《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旧唐书·郭子仪传》(刘昫等著,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明史·张居正传》(张廷玉等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
4. 《明史·郑和传》(张廷玉等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
5. 《资治通鉴·唐纪》(司马光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