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硬撑150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21:00 3

摘要:安史之乱前,大唐国力强盛,即便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唐朝当时的水平,这样的经济高度让百姓对唐朝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这成为后期统治的重要依托。更关键的是,安史之乱中江淮地区始终未被攻陷,且当地藩镇忠诚于李唐,掌控着天下大部分赋税钱粮,为朝廷提供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历史小编,今日话题:“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硬撑150年?”

因为安史之乱前期老百姓过的太爽了,所以老百姓对唐朝认可度更高,这是唐朝后期维持统治的主要依据了。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虽让盛极一时的大唐由盛转衰,但这个王朝并未就此崩塌,反而延续了150余年。那么唐朝到底凭啥在安史之乱后还能硬撑150年?

安史之乱前,大唐国力强盛,即便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唐朝当时的水平,这样的经济高度让百姓对唐朝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这成为后期统治的重要依托。更关键的是,安史之乱中江淮地区始终未被攻陷,且当地藩镇忠诚于李唐,掌控着天下大部分赋税钱粮,为朝廷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来源,这是唐朝得以坚持的核心底气。同时,战乱客观上完成了“地主洗牌”,此前被私吞、不纳税的田地重新被丈量分发,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所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反映出土地兼并曾是唐朝的严重隐患,而这次洗牌避免了明朝崇祯时期“没钱裁员、逼反闯王”的困境,为经济运转注入了活力。

在内部,大唐始终不缺力挽狂澜的人才,从郭子仪到李晟,一代代名将总能在危局中稳定局势;即便到了中后期,朝廷权威减弱,但地方节度使战斗力依旧强悍,照样将周边势力打得服服帖帖,可见“朝廷弱≠国弱”。在外部,唐朝前期一百多年的强盛积累了足够的威慑力,让周边势力心生畏惧;安史之乱后,朝廷仍能熟练的利用异族内部的矛盾瓦解威胁,这便是王朝底蕴的体现——反观宋朝,即便在辽金最虚弱时也无力抗衡,更凸显出唐朝战略手腕的成熟。而且,即便经历战乱,唐朝在当时仍是世界强国,前期“强到没边”的实力底子,让其即便被“上天削弱”,依旧具备不俗的国力。

五千多年历史中,能强盛一百多年的朝代寥寥无几,唐朝前期的辉煌不仅塑造了大唐的身份认同——当时人皆以“大唐子民”为荣,也让西安人即便过了1300年,仍怀念唐朝的繁荣。这种文化与身份的凝聚力,成为王朝延续的精神纽带。同时,唐朝遵循着“黑洞定律”般的存续逻辑:前期通过强大的影响力“吞噬”外部威胁、整合内部资源,即便后期扩张放缓,仍能凭借积累的底蕴维持运转。即便到了唐亡之际,其残余力量还能将周边强国“一波全带走”,足见其最后的实力余威。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不复往日的鼎盛,但凭借民心基础与历史底蕴,硬生生在乱世中支撑了150年,成为华夏历史上极具韧性的王朝典范。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轻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