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在这遇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1:54 3

摘要:“望齐门外路,陆贽有高坟”“见说衣冠葬,难寻碑碣文”。相传,唐代贤相陆贽逝世后,葬于苏州一地,此地因他的衣冠冢得名“陆墓”,后更名为“陆慕”。《苏州府志》载,陆宣公祠“旧在齐门外六里。相传公卒于忠州,归葬其地。墓旁有塔院”。

元和塘畔,自古人文渊薮。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米之裕……元和塘,如活跃的南北动脉,促成了城市的兴起,更如流动的文化长廊,带来了人文的交融。

范蠡泛舟、乾隆题诗、唐寅挥毫……这里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陶冶出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在千年历史中留下一个个优雅又隽永的印记。

有 仙 则 名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元和街道的前身——“陆慕”“蠡口”之名,皆有来头。

“望齐门外路,陆贽有高坟”“见说衣冠葬,难寻碑碣文”。相传,唐代贤相陆贽逝世后,葬于苏州一地,此地因他的衣冠冢得名“陆墓”,后更名为“陆慕”。《苏州府志》载,陆宣公祠“旧在齐门外六里。相传公卒于忠州,归葬其地。墓旁有塔院”。

陆贽,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作为千古名相,陆贽18岁即考中进士,一路青云而上。唐德宗李适即位后,陆贽深受其喜爱,他感念德宗,在政事上更加尽心尽力。《吴郡志》称:“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

陆贽任职期间,为人清正廉洁,在唐朝面临严峻危局时,更是挺身而出,以卓越的才识与谋略力挽狂澜,对稳定唐王朝局势起到关键作用。他去世后,谥曰“宣”,如今元和辖区内的“宣公路”,正是为纪念陆贽而命名,承载着后世对这位贤能之士的缅怀与追思。

蠡口之名,则源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位名人。春秋末期,范蠡献西施,以“美人计”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灭吴。作为灭吴的首要功臣,范蠡急流勇退,携西施泛舟五湖,停留于苏州。而蠡口,便是范蠡其中一处隐居之地,也因他而得名。东汉《越绝书》上说:“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宋代《吴郡图经续记·往迹》上也说:“蠡口在长洲界,又谓之蠡塘,昔范蠡扁舟浮五湖,盖尝经此。”

相传,范蠡与西施当时就隐居在今蠡口之陶村。“种竹养鱼千倍利,要谢西施与范蠡。”这位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对养鱼也颇有心得,并著有《养鱼经》。他见蠡口水网交错,河面开阔,便传授百姓渔猎耕种之术,还率众开挖蠡塘河,连通各方水系。蠡塘河不仅改善了当地灌溉与交通条件,更促进了商贸往来。百姓感念范蠡,将此地命名为蠡口,让这份功绩与恩泽,随地名与河流,世代流传。

文 武 之 道

陆慕除“陆墓”外,还分布着数百个有据可查的达官贵人、名人雅士之墓,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武、文徵明的墓葬。民国《吴县志》记载:“翰林院待诏文徵明墓,在虎邱桐桥东北九都廿一图李家浜”,即如今的御窑社区内。孙武墓原在陆慕虎啸村孙墩浜,2005年迁至如今的孙武纪念园内。

孙武,春秋时期卓越的军事家,“兵圣”之名震古烁今。他所著《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最早的军事经典,如“不战而屈人之兵” 等理念,至今闪耀着智慧光芒。为铭记其功绩,孙武纪念园通过丰富史料、文物详细地展示了孙武波澜壮阔的一生,以生动形式解读《孙子兵法》。它承载着厚重军事文化,是缅怀先贤之地,更是传承、研究古代军事智慧的重要平台。

“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生在书香世家,祖辈和父辈都是有名的文人。因此,文徵明学问上先受业于吴宽,书学于太仆少卿李应祯,画则学于大名鼎鼎的画家沈周。虽然科举之路甚为坎坷,但文徵明却早已因书画闻名天下。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素有“四绝全才”的名声,是主吴中风雅之盟三十余年的文坛领袖。清代朱彝尊赞誉他“先生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如今的文徵明纪念园以文徵明墓为核心资源,全面展示了文徵明的生平事迹、艺术风采,传递先贤的文化精神内涵。同时,围绕文徵明,探究文氏家族家史,介绍文氏家族文翁、文天祥、文惠、文林、文彭、文震孟、文震亨等重要成员,讲述文氏家风家学家德等故事,传递家风门风之价值。

诗 画 流 淌

元和塘水,蜿蜒南去,在此驻足眺望,难免思绪如潮,诗情、画意在心中涌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元和塘畔留下诗词佳作。

明代才子唐寅嗜酒,相传某日他醉游元和塘,见垂虹桥倒影如月,即兴挥毫作《元和烟雨图》。画成后掷笔入河,大笑而去。此画后被收入宫廷,但真迹失传,仅有摹本存世。

唐代文学家陆龟蒙隐居苏州甫里(今甪直)时,常乘小舟沿元和塘往来于苏州城与乡野之间。相传,他曾在元和塘畔偶遇渔夫,见渔人用竹篾编成精巧渔具,便以诗换渔具,留下“江湖散人”的佳话。其好友皮日休亦有诗赞元和塘风光:“水鸟带波飞夕阳,路人遥指元和塘。”

乾隆下江南时,曾乘龙舟经元和塘赴常熟。见两岸桑田连绵、白鹭纷飞,即兴题诗:“吴中水利最称工,元和塘流通海东。一片帆樯云影外,万家烟火画图中。”此诗后被刻碑立于塘畔,如今石碑虽已流失,但诗句仍在当地流传。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年轻时曾在苏州求学,某夜与友人乘船夜游元和塘,见渔火点点,兴起辩论经史,声震两岸。乡民误以为狂生闹事,报官捉拿,章太炎以诗文应对,竟折服差役,传为笑谈。

千年元和塘,流淌的不仅是盈盈碧水,更是一部绵延不绝的人文史诗。从范蠡泛舟的智慧到陆贽安邦的赤忱,从孙武演兵的韬略到文徵明挥毫的风雅,这条古老的水道见证了无数风流人物的传奇,也滋养着两岸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而今,当我们漫步塘畔,依然能触摸到历史温润的质感——那留存的古桥,是时光镌刻的密码;那风起时的涟漪,是先贤留下的回响。元和塘的故事,正如这悠悠碧水,穿越古今,流向未来,永远激荡着文明的清波。

编辑:袁思怡

点赞+在看

来源:今日相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