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湖南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年会在长沙举行。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疝和腹壁外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这是一场深刻的理念革命。
2025年4月,湖南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年会在长沙举行。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疝和腹壁外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在开幕式上指出:
“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度的老龄化社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而疝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因此疝与腹壁外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人民群众健康。”
重点转向如何通过材料和技术促进人体自身组织再生,实现生物功能性的修复。
这种范式转移体现在三个方面:
回顾历史,1997年,马颂章将网塞-平片技术(Robbins-Rutkow技术)引进中国,无张力疝修补术由此在我国广泛开展。
近年来,
株洲市中心医院开发的可装配支撑弹力圈疝修补网片就是典型代表。
这种创新设计包括网片本体、支撑弹力圈和连接件,实现了网片本体与支撑弹力圈的可拆卸连接。
这种设计允许网片本体经腹壁穿刺鞘置入腹腔后展开,然后将支撑弹力圈经同一通道送入腹腔并与网片本体固定连接,既保证了微创入路,又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强度。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近几年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减少了手术切口,还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团队已经能够熟练完成包括腹腔镜TAPP手术、TEP手术以及局麻下的Lichtenstein手术、腹膜前修补术等多种微创术式。
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腹外疝日间手术的专业科室之一,在加速康复、微创诊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该科室采用的日间手术模式使患者能够在手术当天安全出院,实现“手术—康复—出院”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极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等待和恢复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还大幅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
2025年,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疝和腹壁外科团队通过手术直播展示了这一模式的成效,在直播过程中共完成6台手术(涉及8侧疝修补),所有手术均安全、规范、高效地完成。
2025年的专家共识强调,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腹腔镜手术不仅创伤小,更能在不干扰周围器官的情况下修补腹壁。
针对脐疝、白线疝等中线类型,手术选择通常为
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至关重要。
甚至高龄也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
2025年9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诊疗中心疝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位92岁高龄老人实施腹腔镜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TAPP),帮助老人摆脱多年病痛,术后三天康复出院。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92岁高龄抗美援朝老兵成功实施微创疝手术的案例中,就是“经过周密术前评估和多学科协作”,在普外诊疗中心主任的指导下,团队为老人实施全身麻醉下的腹腔镜手术。
手术不仅成功解除嵌顿、挽救了缺血肠管,还通过微创技术显著减轻创伤,加速术后恢复。
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专家、护理人员等多个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教授回顾了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在新的医保支付模式下,疝外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几个方面:生物材料进一步优化,增强生物活性和组织整合能力;手术技术更加精细化和微创化;围手术期管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以及全程健康管理概念的普及和实施。湖南省疝学组临床科研青苗培育会上,专家学者们探讨了疝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最近为一位92岁抗美援朝老兵成功实施的微创疝手术,展示了现代疝外科的进步。
老人长期受右侧腹股沟疝困扰,此次因疝囊无法回纳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在多学科协作下,医院不仅为老人解除了嵌顿、挽救了缺血肠管,还通过微创技术显著减轻创伤,使其术后三天就康复出院。
这个案例体现了现代疝外科
来源:eric28846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