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包包说是,这些东西,现在的小年轻啊,估计见都没见过,就算是见过,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可搁我们小时候,那可是宝贝,没了它们,饭都吃不上嘛。这些老物件,可不只是些破铜烂铁,它们代表的,是以前的日子,是种地人的辛苦,是那个时候的生活,它们啊,是活生生的历
大家好,我是包包说是,这些东西,现在的小年轻啊,估计见都没见过,就算是见过,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可搁我们小时候,那可是宝贝,没了它们,饭都吃不上嘛。这些老物件,可不只是些破铜烂铁,它们代表的,是以前的日子,是种地人的辛苦,是那个时候的生活,它们啊,是活生生的历史。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在乡下,每次放假,我最喜欢去外婆家玩,外婆家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什么叉子,碌碡,犁啊,耢啊,可多了,我那时候小,啥也不懂,就觉得这些东西挺好玩的,东摸摸,西敲敲,外婆也不拦我,她就坐在小板凳上,一边纳鞋底,一边跟我讲这些东西是干啥用的,真的,外婆讲起来,那个劲头,就好像在讲她自己的故事一样。
就说那个叉子吧,可不是吃东西用的叉子啊,它是用来翻麦秸的,夏天收麦子的时候,太阳可毒了,麦秸晒得滚烫,外婆她们就用叉子,一下一下地翻麦秸,让麦子晒得更透,还有那个碌碡,可重了,是个大石磙子,用来碾麦子的,牛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转,麦粒就从麦秸里脱出来了,想想都觉得辛苦,还有那个排叉,用来把麦粒和麦糠分开的,一下一下地扬,风一吹,麦糠就飞走了,留下金灿灿的麦粒,你懂不懂,那个时候,看到粮食,脸上也有光。翻地用的牛的架安和犁,那是春天的事情,要先把地翻一遍才能播种,那个时候的农民,是真的靠天吃饭,一点都马虎不得。还有割稻子用的镰刀,川西平原用的就是这个,收麦子也用这个,弯弯的,很快就能把麦子割下来,滚子那是播种以后,压地用的,为了保墒,可不能少了它,要不然收成肯定受影响。我们那里,犁不叫犁,叫耖(chào)不知道你听到没,我估计你肯定第一次听到,这些老东西,每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听起来土土的,但是亲切得很。漏瓢,你知道吧,不光能做漏粉条,还能打搅团,漏鱼儿,可厉害了。
还有一些生活用的东西,也都是老物件,比如说纺线用的拨锤子,弹棉花的木锤,都是外婆用的,她那时候,自己纺线,自己弹棉絮,给我做棉袄棉裤,穿起来可暖和了,木匠用的手工钻子,线勒子,外公会用,他那时候,经常给我做一些小玩具,什么木头枪啊,木头小车啊,我都当宝贝一样,用得可珍惜了。吃饭用的筷笼,装油的油壶,都是竹子做的,放在厨房里,也挺好看的,还有那个火熨铁,就是烧炭的熨斗,以前我妈经常用它给我熨衣服,烫得可平整了,现在都用电熨斗了,方便是方便,就是少了点味道,补锅匠的“呱打板”的声音,现在都听不到了,以前走在路上,经常能听到补锅匠敲着“呱打板”招揽生意,现在谁还补锅啊,锅坏了直接扔了,换个新的,多方便。
以前照明用的是乙炔灯,马灯,现在都用电灯了,方便多了,马灯以前走夜路的时候,提着它,心里就踏实多了,现在谁还用马灯啊,装蚂蚱蜢的篓,那都是儿时回忆了,现在的小孩子,都玩手机,谁还抓蚂蚱蜢啊,老式座钟和挂钟上弦的转搬手,现在的电子表,太方便了。
现在这些东西,都不用了,工业化生产,啥都有,啥都方便,可也少了点人情味,老物件是应该被淘汰,还是应该被保护传承,这事儿啊,不好说,你说它没用吧,它能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你说它有用吧,可它确实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占地方,也没啥实际用处,而且保存这些老东西,也挺费钱的。我觉得吧,还是要平衡一下,保护和发展,都要兼顾,让老物件以更合理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可以把一些有代表性的老物件放到博物馆里,让大家看看,了解了解过去,还可以把老物件的元素,融入到现在的设计里,开发一些文创产品,也挺好的,现在有些地方也在搞乡村旅游,把农耕文化作为主题,让游客体验体验以前的生活,也挺有意思的,还可以支持一些传统手工艺人,让他们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些技艺。VR/AR技术也可以用起来啊,虚拟重现老物件的使用场景,增强互动体验,还可以建立一个老物件数据库,方便研究者和爱好者查阅资料,鼓励年轻人参与老物件的保护和传承,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总而言之啊,这些老物件,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不能丢,得好好保护,也得好好利用,让它们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光彩,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都会去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留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所有的努力,不仅仅是怀旧,更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致敬与传承,你说对不对。我们要留住根脉,展望未来,让这些老物件,继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启迪着未来的发展。
来源:包包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