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怒怼预制菜!预制菜的背后,食品安全该如何保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20:16 2

摘要:一边是罗永浩高喊"西贝全是预制菜",一边是贾国龙怒吼"没有一道预制菜"——两个说的都是真话的人,为何会打起官司?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论背后,藏着一个让370家连锁店、60亿营收的餐饮巨头都解释不清的行业困局。

一边是罗永浩高喊"西贝全是预制菜",一边是贾国龙怒吼"没有一道预制菜"——两个说的都是真话的人,为何会打起官司?这场看似荒诞的争论背后,藏着一个让370家连锁店、60亿营收的餐饮巨头都解释不清的行业困局。

9月10日深夜,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但最令人困惑的是,当西贝公开了13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后,双方竟然都在说真话。

你觉得腌制好的鱼、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算不算预制菜?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说"算"。但根据去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些统统不算。

官方定义里,只有经工业化预加工、作为预包装食品售卖的才算预制菜。更关键的是,连锁餐饮企业从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都被明确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在法律上根本不是预制菜。贾国龙的底气正来源于此。但这种底气能让消费者买单吗?

当贾国龙义愤填膺地维护西贝声誉时,整个餐饮圈却陷入了集体沉默。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行业公开的秘密——使用预制技术早已是常态。

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海底捞、吉野家这些知名连锁品牌,都在使用专业预制菜企业的产品。这并非偷工减料,而是生存所迫。

美团研究院的数据揭示了残酷现实:2024年堂食平均单价同比下降10.2%。当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餐厅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控制成本?预制技术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连锁餐厅的菜品口味能保持一致?答案就藏在中央厨房里。通过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流程,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确保食品安全。

但为什么西贝偏偏成了众矢之的?

85元里的算计

在规模超20家的连锁餐厅中,人均价格大多在24-55元之间。同样主打西北菜的九毛九人均54.91元,西贝却做到了85.03元。这额外的30元,究竟贵在哪里?

2017年,西贝确定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品牌定位。到2021年,儿童客流达到500万人次,一份儿童餐定价五六十元。当其他餐厅还在拼价格时,西贝已经瞄准了最舍得花钱的群体——宝爸宝妈们。

西贝承诺"5个不添加":不添加味精、鸡精、香精、人工色素和防腐剂。每份套餐都附带食材公开卡,强调"能有机不普通,能天然不添加,能现做不预制"。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当直播镜头对准后厨,观众看到的却是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18个月的冷冻鱼。网友调侃:一岁的儿童吃两岁的西兰花。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要问:花85元吃的究竟是健康,还是心理安慰?

西贝的后厨直播本意是自证清白,却意外成了"自爆"现场。这恰恰暴露了整个行业面临的尴尬:越透明,越容易引发质疑。

相比之下,老乡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将菜品分为三类: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每道菜的加工程度。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信任。

但透明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愿意知道自己花高价吃的"现做菜"其实是冷冻食材吗?餐厅又愿意公开多少"商业机密"?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届时,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都将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但标准能解决认知差异吗?当法律说"这不是预制菜",消费者却坚持"这就是预制菜"时,争议还会继续。

罗永浩说他的目标是推动预制菜行业透明化,贾国龙说要打官司维护品牌声誉。但在这场争论中,真正的问题被掩盖了:在追求效率与品质之间,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餐饮体验?

预制技术不是洪水猛兽,它让更多人能吃上标准化、安全的食品。但当它披着"现做"的外衣卖高价时,消费者的愤怒可以理解。

或许,比起纠结是不是预制菜,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透明、诚信的市场环境。让愿意为新鲜买单的人有选择,让接受预制食品的人不被欺骗。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