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天前。罗智强对外说,选战经费已经到位,1320万新台币,里面有1000万来自他的恩师陈长文。语气很稳,状态很满,话里话外透着轻松。他还放话,下周一第一时间领表参选。看起来,队形已经摆好,节奏也钉死了。岛内不少媒体早些时候做的民调,也多次给出“罗智强领先郑丽文
一手宣布“资金到位、周一领表”,下一秒就被自家铁粉投票打脸?这波反转,来得太快。
两天前。罗智强对外说,选战经费已经到位,1320万新台币,里面有1000万来自他的恩师陈长文。语气很稳,状态很满,话里话外透着轻松。他还放话,下周一第一时间领表参选。看起来,队形已经摆好,节奏也钉死了。岛内不少媒体早些时候做的民调,也多次给出“罗智强领先郑丽文”的结论,让他的支持者士气上扬。
结果突然来了个急刹车。被外界称作“蓝营官媒”的中天电视,在网络发起了一项“蓝营四位最强候选人”的投票。到13日早上,参与人数来到4.8万。数据显示,郑丽文拿到68%的支持,罗智强只有22%,张亚中6%,郝龙斌4%。这份投票的特殊之处在于,受众高度重合蓝营基本盘,里面不仅有泛蓝观众,还有不少党员、铁粉。投的不是“政治正确”,投的更像是真情绪、真倾向。这一下,画风就变了。谁也没想到,前脚刚宣布弹药充足,后脚就在“自家圈层”的场子里失分。
到底怎么走到这一步?有人归因于罗智强的政治标签。战力是有的,口条也溜,职务背书也不差——现任“立法机构”民代、党团干部,履历看着挺顺眼。可他提出的“月亮太阳说”,把蓝营内部的那点“酱缸文化”翻了出来。老话题了,谁是核心、谁绕谁转,听上去像内部排序,像圈子里先排个座次。外面的年轻选民看这种表达,心里会嘀咕:又来?
对照另一边,郑丽文这次把“公开、透明、制度”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她反对“私相授受”的那套,主张所有提名都走初选,不搞人选指定。提到2028的提名,也不接受提前把卢秀燕供起来当“一尊”。如果真是共识,就走程序,不怕初选。这种说法,戳中了不少蓝营基层的心口那团火。年轻一代更吃这一套。你把规则摆平了,阵线内才不会老为“谁被钦点了”闹情绪。
再看老牌人物这边,郝龙斌的处境更难。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路数,基层那种“别再走回头路”的呼声很明显。中天这次投票里,郝的4%就是一个提醒——票房见真章。
气温在变,站在中间的“党主席”就尴尬了。朱立伦近日被问起下一步人选,态度开始松动。他接连否定了两位名字:傅崐萁、张善政。说没听过傅要选,他现在忙着党团,要推重要法案;张也不想选,希望继续留在桃园。这番表态释放什么信号?很直接——这两位先排除。那接下来怎么排兵布阵?阵前观望的人多,按兵不动的人也多,变数就在“谁能打、谁能合”的判断上。
这就把焦点推向赵少康。外界评估,他出手的可能性在抬升。郝龙斌这轮被打击最重,如果局势再冷,他退、赵上,也说得过去。赵少康年纪摆那儿,但战力不虚。媒体资源不用多说,对绿营的火力不差;他过去经常点名批评蓝营高层的决策,跟党团不少人私交不错,常在节目里对话,算是有沟通管道的人。担任侯友宜副手那段时间,他帮不少民代站台,罢免战里也露过脸,政治动员能力有基础。要是真要和郑丽文正面对上,他不会缺话语权,也不会缺话题度。
戏剧性还在这儿——当初郑丽文决定参选前,还找过赵少康请教,听他分析大势。现在两人很可能在同一张选票上相逢。这种“亦友亦敌”的桥段,互联网最爱,传播度跟着就上去了。
这波民调逆转,背后是一件更本质的事:蓝营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领头人。要讲资源吗?罗智强拿到了1320万新台币,现金很实在。要讲制度吗?郑丽文把“初选常态化”摆在前排,呼声也很实在。要讲团结吗?赵少康与党团、媒体、地方的连结,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黏
合剂”。三条路,三种气质。谁能把“战力、规则、整合”装进一个人身上,谁就更像答案。
罗智强现在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资金到手,他应该是想打快攻,先声夺人。这一记“暴击”打过来,节奏被打乱。他要不要调整话术?要不要重新界定与“月亮太阳说”的距离?要不要释放更明确的“初选承诺”?这些都得给出回应。不然“标签”就会牢在身上,甩不掉。
郑丽文眼下是顺风,她需要做的,是把“制度派”的旗子举得再清晰一点。公开透明,听起来很美,落到细节,流程如何走、争议如何裁、谁来监督,都要讲明白。越细,越能把“疑虑票”变成“支持票”。尤其是与蓝营大佬之间的关系,既要表达尊重,又要坚持原则,这里很考验分寸。
赵少康如果真要上场,得回答两个现实问题。一个是年龄带来的代沟,怎么破?另一个是“媒体大咖”的光环,怎么转化成“组织协调”的硬实力?他过去批评蓝营高层的那些观点,哪些会被写进“改革清单”,哪些只是节目效果,这些都要拿出手册式的答案。要不然,声量再大,也只是声量。
朱立伦也在看。局势的走向,决定了他如何收尾。如果确实要推动一次“制度化的接班”,那就别犹犹豫豫,时程、规则、门槛,给出来,兜住场面。如果还是习惯用协调去摆平,那至少得有一个能服众的协调结果,不然更容易被贴上“内斗不止”的标签。
这场民调逆转,不是终局,更像一次压力测试。谁适应得快,谁的路就越走越宽。蓝营这两年吃过不少沟沟坎坎,选民的耐心真不多了。面对民意的提醒,动作要快,动作要准。别在内部互踩,别让“酱缸文化”的词再回到热搜。
来源:卢麒元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