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一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波,把西贝和罗永浩双双推上了热搜。事件起初只是一句微博吐槽,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天,事情的走向越发不可控制。从微博到媒体探店,从十万元悬赏到董事长的“黑嘴”言论,这场风波让餐饮行业集体感到不安。
今年9月,一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波,把西贝和罗永浩双双推上了热搜。事件起初只是一句微博吐槽,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天,事情的走向越发不可控制。从微博到媒体探店,从十万元悬赏到董事长的“黑嘴”言论,这场风波让餐饮行业集体感到不安。
但这场舆论风暴的核心,真的是“预制菜”这三个字吗?还是说,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9月10日,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去西贝吃饭,结果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话一出,立刻冲上热搜,短短一天,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就突破2500万。
很多网友纷纷开始分享自己的“西贝体验”,有人说味道变了,有人说价格高,有人则直接发照片质疑菜品不新鲜。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站出来回应,说:“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还放出狠话,要起诉罗永浩。
面对西贝的否认,罗永浩没有退让。他连续几天在微博上发文,逐条反驳西贝的说法,还开出十万元悬赏,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他说:“我不反对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这话真是说到消费者的心坎里去了。对于预制菜,每个人看法不同,但起码我们要知道我们吃的是啥。这一点,恐怕没人会反对。
9月13日,有媒体记者前往北京环球贸易中心的西贝门店探访。在后厨,记者发现了多种保质期较长的冷冻食材,比如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9个月的戗面馒头、2年的冷冻西兰花。这些食材虽然还没烹饪,但也不能说是“现点现做”。
店长说,西贝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配货+门店烹饪”的模式,而且严格按照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执行。“咱这不是预制菜。”
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和企业标准里的“预制菜”,是一码事吗?
对普通人来说,保质期2年的西兰花,哪怕不是“预制菜”,也没法让人联想到“新鲜”二字。
9月14日晚,一张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截图显示,贾国龙在微信群中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还说他“太坏了”。
这段聊天记录一出,罗永浩立刻回应:“好,贾国龙,那这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并公开邀请贾国龙直播对话,当面对质。
这件事发展到这样,舆论已经完全倒向了罗永浩。很多人觉得,西贝的问题不只是有没有预制菜,更是他面对质疑的态度。
这几天大家讨论最多的,其实不是“西贝有没有预制菜”,而是“值不值这个价”“你有没有骗我们”。
比如,很多家长看到“儿童套餐里的西兰花保质期2年”,感觉非常生气,觉得自己被骗了。西贝以前宣传“家有宝贝吃西贝”,现在却被扒出给孩子吃冷冻菜。
很多家长说:“我带孩子来西贝,是因为信得过。现在信不过了。”
这根本不是一句“符合标准”就能抚平大众情绪的。
有网友说得很直白:“不是罗永浩把西贝打败了,是贾国龙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如果西贝一开始不是强硬否认,而是冷静回应,说清楚食材来源,解释标准,哪怕再补一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舆论大概不会发酵到今天这样无法收场。
当一个企业把消费者的质疑视为攻击,当回应变成防守,消费者的信任也就从那一刻开始坍塌。
信任,从来不是靠辩解赢来的,而是靠真诚的行动换来的。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