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嘲讽中国无人才,留美幼童回国打脸,一条铁路震惊世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9:23 2

摘要:更没人想到,多年后西方列强会被这个孩子狠狠打脸。詹天佑证明了技术可以被垄断,但智慧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挑战的人。

编辑|避寒

一个12岁的广州少年,站在轮船甲板上望向大洋彼岸,没人知道,这趟远行会改写中国铁路史。

更没人想到,多年后西方列强会被这个孩子狠狠打脸。詹天佑证明了技术可以被垄断,但智慧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挑战的人。

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

30个统一着装的中国孩子挥手告别,詹天佑排在队伍里,刚满12岁,个子不高,但眼神坚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

清政府内部吵翻了天,保守派认为这是"背祖忘宗",开明派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曾国藩拍板:"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事。"

一个月后,旧金山。

横穿美国大陆的火车之旅开始了,带队官员祁兆熙在日记里写道:"车轮一发,山川、田地、树木,恍如电光过目,忽进山洞,比夜更黑,不见天日。"

詹天佑趴在车窗边,看得出神。

钢铁巨兽在山谷间穿行,轨道延伸到天际,这种力量,这种速度,中国什么时候能有?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学问他为什么选择铁路工程,他回答因为中国需要铁路。

美国正处于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詹天佑亲眼看到,一条条铁路线把美国各州连成一体,货物流通,人员往来,整个国家焕发出巨大活力。中国要强大,必须有自己的铁路网。

1881年,噩耗传来,清政府下令全部留美幼童立即撤回!

这些孩子"洋气"太重,守旧派怒了:"抛荒中学,背弃孔孟之道!"

120名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真正完成大学学业的,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

回国那天,詹天佑手里紧握着耶鲁大学的毕业证书,心里装着一个梦想,让火车在中国大地上奔跑。

回国后的詹天佑,处境尴尬,中国的铁路建设刚刚起步,技术岗位全被外国人占据。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铁路工程师,只能去福州船政学堂当学员,学习航海。

这一等,就是7年。

1888年,老同学邝孙谋推荐他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工作,詹天佑从"帮工程师"做起。

1892年,关内外铁路修到滦河,这里要建一座大桥,连接华北和东北。

滑河水深流急,河床泥沙深厚,夏季洪水时河面宽达600米,施工条件极其恶劣。

英国总工程师金达先请英国专家设计,失败了;又请日本工程师,还是失败;最后请德国工程师。连续三次失败,工期一拖再拖。

金达走投无路,想起了那个中国工程师,"让詹天佑试试吧。"

32岁的詹天佑接手这个烂摊子,第一件事就是实地勘察。

他带着测量工具,在滑河两岸来回奔走,测水深,查流速,分析河床地质结构。外国工程师失败在哪里?选址有问题!

詹天佑重新选择了桥址,位置往下游移了几百米,这里河床相对稳定,地质条件更好。

第二件事采用新技术。詹天佑决定使用"气压沉箱法",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技术,连很多欧美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

詹天佑派中国潜水员下去配合作业,沉箱一点点下沉,21.3米!这个深度在当时是个奇迹。

1894年2月,滦河大桥竣工,全长670.6米,17孔钢梁,宛如一条银色巨龙横跨滦河。

外国人震惊了,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破例吸纳詹天佑为会员,这是该学会成立以来第一次接纳中国人。

詹天佑一战成名。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多公里。

英国和俄国都想插手,两国最后达成一个"君子协定":如果中国不借外债,不用外国工程师,全凭自己修建,我们就不干涉。

外国报纸冷嘲热讽:"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詹天佑挺身而出,他对袁世凯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1905年9月4日,京张铁路开工,詹天佑任总工程师。

这条铁路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丰台柳村到南口,50公里,地势平坦。詹天佑带队仅用一周就完成勘测。第三段,八达岭到张家口,110公里,也比较平坦。

真正的难点在第二段关沟。只有20公里,却集中了全线最大的技术难题。

这里是燕山山脉,层峦叠嶂,从南口到八达岭,高度差达180丈(约600米)。按照国际惯例,铁路每升高1米,需要100米的斜坡,这样算下来,仅爬坡路段就要10多公里。

詹天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设计"人"字形线路。

火车到达青龙桥车站后,不是直接爬坡,而是先向东北方向行驶一段,到达岔道口后掉头,再向西北方向行驶,直接进入八达岭隧道。

这样一来,通过延长行驶距离来减缓坡度,原来33‰的坡度降到28‰,火车可以正常通行。

八达岭隧道的开挖更是技术活。原来设计要挖1800米的隧道,詹天佑重新勘测线路,找到一条坡度更缓的通道,把隧道长度缩短到1091米。

开挖方法也很创新,居庸关隧道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挖",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竖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33米深的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挖。

这样就变成了6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效率提高了一倍。

每天晚上,詹天佑都要在油灯下反复计算,绘制施工图纸。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原定6年完工,实际4年完成。预算500万两银子,实际花费693万两,还节省了28万两。

通车那天,从青龙桥车站传来火车汽笛声,第一列火车沿着"人"字形线路爬上八达岭,汽笛声在群山间回荡。

外国人服了,《泰晤士报》评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京张铁路的成功,让詹天佑名声大震,各地纷纷邀请他主持铁路建设。1913年,民国政府任命他为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交通技术工作。

这时的詹天佑,开始思考中国的铁路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人才!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铁路人才队伍。

詹天佑发表了《敬告青年工学家》,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立国之材应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他还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捐钱出版《新编华英工学字汇》和《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让更多中国工程师学习先进技术。设立"詹氏征文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学术研究。

1912年,他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师会,被推选为首任会长,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工程师专业组织。

1918年底,一个消息让詹天佑怒不可遏,英、法、美、日等国计划在巴黎和会上提议共同管理中国全部铁路!

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詹天佑虽然身患重病,还是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身份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坚决反对多国共管中国铁路。

1919年4月20日,詹天佑抱病赶到汉口,21日住进仁济医院。

病床上的詹天佑,心里装的还是国家路权、铁路建设和人才培养。

4月24日,这位"中国铁路之父"与世长辞,终年58岁。

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遗言,临终关心的还是那些未完成的铁路工程。

从12岁的留美幼童,到58岁的铁路巨匠,詹天佑用47年时间,为中国铁路事业奠定了基础。

技术可以学习,标准可以引进,但真正的工程精神——严谨、创新、务实、爱国——这些品质必须在实践中磨砺,在困难中锻造。

今天,当我们乘坐高铁在华夏大地上飞驰时,应该记住那个在青龙桥车站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工程师,记住那个在滑河激流中创造奇迹的技术专家。

詹天佑走了,但中国铁路的精神传承下来了。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24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北京日报》2025年4月26日:《詹天佑诞辰164周年之际,再回顾百年京张铁路修建史》

《澎湃新闻》2024年4月:《课本里的科学家 | 詹天佑:开创中国独立自建铁路的先河》

来源:丁丁说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