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私信黄女士询问其是否已从北大离职,对方向记者进行了确认,并表示“哪里能做成健康食堂我就会在哪里工作”。同时,北京大学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确认,黄女士此前确实从北大毕业,也确实在去年从北大离职。(据4月10日红星新闻)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一则北大研究生毕业做食堂阿姨的消息在网络引发热议,此后,有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称,黄女士早就透露过,自己已从北大食堂离职。
黄女士曾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回应了此前毕业当食堂阿姨的质疑,也聊了聊自己的故事。她说,希望大家不只是看到食堂阿姨的标签,也希望大家都能够为自己去努力试错。
记者私信黄女士询问其是否已从北大离职,对方向记者进行了确认,并表示“哪里能做成健康食堂我就会在哪里工作”。同时,北京大学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确认,黄女士此前确实从北大毕业,也确实在去年从北大离职。(据4月10日红星新闻)
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一次十分典型的旧闻翻炒,一众网友还在热情洋溢地惋惜“大材小用”,质疑“浪费学历”,黄女士本人却早已“轻舟过了万重山”,奔赴人生下一程。
从黄女士自己的解释来看,她去当“北大食堂阿姨”并没有像有些网友脑补的那般落魄和无奈,她研究生期间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又对健康饮食行业有兴趣,想要在北大食堂当经理,但当经理就需要成为管培生,当管培生又需要去一线轮岗积累经验,所以才干了一段时间的食堂阿姨,这相当于是某种基层锻炼,和通常理解的“打工谋生”有本质区别。
无论黄女士是跟随内心兴趣,为了目标一步步奋斗,还是为了锻炼自己,骑驴找马寻觅方向,这不过就是她在人生的岔路口所做的一次选择,是她曾经拥有的一段经历,只关乎个人内心,并没有太多示范意义,看客实在没必要贴上一叠标签,长吁短叹,想得太多。
这件事两年前就曾经引发过关注,如今被翻炒出来又是一通热议,根源还是在于太多人对名校学历盲目崇拜,难以祛魅。
在不少人眼中,北大这样的知名学府,其毕业生不管学什么专业,以后自己想干什么,都应该高居庙堂之上,做任何沾染烟火气的、比较基础性的工作都是不正常、不体面的。20多年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下海卖猪肉,就曾引发舆论哗然,如今,北大研究生黄女士当了一段时间的北大食堂阿姨,哗然了一次又一次,背后都是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在蠢动,都是在渲染“高学历低就业”的焦虑情绪。
拜托,时代早就变了,有些刻板印象也早就该变了。如今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式多元,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很多名校生自己都已经不再设限,有人当自由职业者,做自媒体,当主播;有人去街道、社区等基层岗位就职;有人去中小学当老师,培育下一代……类似例子早已比比皆是,公众也是时候该脱敏了。不管是不是名校生,人生都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眼前是一片未知的广阔的森林,何必只在一棵树下面徘徊仰望?
当事人自己都已经自洽完了,甚至已经开始谋划接下来的事业了,旁观者更无须跟着惋惜嗟叹。在这个话题等于流量,流量带来利润的时代,作为网络空间的一分子,我们还是应该更珍惜自己的判断力和注意力。有时候太盲目相信,过分地真情实感,都会不经意间让自己成为虚假信息的“助推器”,甚至变成“韭菜”的形状。
旧闻重提,或许是消费公众情绪,或许也是迎合某种社会心态,但我们的确不必在别人的故事里反省自己的人生,找寻自己的答案。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人生不总是独木桥,更不是做单选题,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开放,不就是为了让人拥有更多选择,更多可能吗?
无论是奔驰于旷野,还是矩步于轨道,每个人都在前行中摸索,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争取一边放弃。只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对错,别计较眼前,勇敢地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将一切都当成经历,看作积累,这是以黄女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最让人羡慕的地方,也是我们每个人从这则旧闻里最应得到的启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