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军区原边防第十三团(成都军区守备第四团、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四团)团史回忆录《守卫红河》已编印成书。该书收录老首长老战友回忆录近200篇,附录有团和各连队历史沿革、团大事记、团编制序列、烈士名录、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录、师以上领导和团首长名录、团歌等宝贵资料。《
编者按:云南省军区原边防第十三团(成都军区守备第四团、云南省军区边防第四团)团史回忆录《守卫红河》已编印成书。该书收录老首长老战友回忆录近200篇,附录有团和各连队历史沿革、团大事记、团编制序列、烈士名录、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录、师以上领导和团首长名录、团歌等宝贵资料。《守卫红河》得到崇云祥、和绍全、何志海、支仲伦、李石有等首长高度赞扬。应战友们要求,我们将陆续发布回忆录文稿,以飨首长和战友。
在撤军回国后那些胜利的日子里
平伟明
1979年3月5日我国政府宣布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即日起从越南撤军后,我军成建制的部队,按照各自的战斗序列开始有计划回撤。
河口县城的主要干道上,竖起了欢迎勇士回家的凯旋门,人民群众站立两旁,热烈欢迎英勇作战,胜利而归的勇士们。
我们连派出去作战的高射机枪排昂首挺胸,扛着布满风尘战火硝烟的12.7毫米单管高射机枪,迈着整齐的步伐,意气风发跨进营部开阔的场地。
和我们一起入伍的冯洪勇等战友身在队伍当中,他们穿着粗帆布垫肩,免得肩膀磨破。随着指挥员“原地踏步……把枪放下!”的口令,整齐划一,把擦得锃亮的3挺高射机枪放在地上。
我们大家都自豪起来,那一眼,冯洪勇战友是我见过他至今最帅的一刻,这一刻永远留在18岁的青春时光记忆里。
高机排排长陶贵明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这支队伍暂时由李有祥班长代理,他后来调到我们新组建的12连任副连长。
高机排除排长荣立二等功外,其余人员基本上都荣立三等功;是共青团员的基本上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共青团员的青年基本上都入了团。
我们这个光荣的集体三等功观察哨成员如下:哨长张敬伟,班长郑普国,老战士张福顺、刘建尧、秦发良、余清贵,1978年12月入伍的新战士段金平、张兴祥、李昌义、张天能、阿此叶、平伟明。以上12人,或立功,或受到嘉奖。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英雄崇敬心理。中央慰问团分赴云南、广西慰问,给每位参战人员发放1个搪瓷口杯、1件绒毛大毛巾、1盒双色圆珠笔、1件白色背心,四件套组合的慰问品上面写着:“中央慰问团赠”。
随中央慰问团而来的总政歌舞团、各大军区文艺团体、文工团队和地方一些文艺工作者,深入边防,深入基层,深入战火刚刚褪去的最前沿,用他们优美的舞姿、甜美的歌声、青春的激情,把党和人民的厚爱播种在战士们的心中。
我们观察哨重任在肩,不可能都去观看,只能轮流排班。我生长在省城,看过了一些文艺表演,和哨长及老兵一样,就主动把机会让给别的战友,尤其是农村战友,让他们多享受一点慰问的阳光。
那段时间,昆明、蒙自的部队受慰问的机会多得多,相比之下,考虑安全因素,河口前沿要少一些。
有一天传来好消息,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将来河口槟榔寨慰问演出,一听说是我老家江苏来的演出团体,我很想去看上一眼,张哨长理解我的心情,满足了我的心愿。
前线歌舞团在全军的演出团体中名气很大,他们常年在南京军区的海防线上、沿海岛礁上,对海防军民们慰问演出。能有机会在祖国的遥远南疆边防看上一场,是一生中的荣耀和幸运。
他们也很能吃苦,很勇敢,组成了几支小分队,有一支来到了我们四连山,冒着危险给阵地上的战友们演出。
有一张著名的照片,4个身穿军装的女歌唱演员在表演,背景是越南的老街华侨学校和被炸断的中越铁路大桥。她们站在战壕上面,战士们端正的坐在战壕对面。这张实景图片传遍全国,成为四连山战友们的珍藏。
3月28日晚,早早吃完晚饭,观察哨的几个战士和连队的人一起坐上营部提供的车辆,直接拉到槟榔寨的演唱会场。
会场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边防战士,四周还有警卫部队,他们既要维持秩序,也要防止越南特工的袭扰。
演出大约在8点钟开始,演出人员施展全部热情为我们表演,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掌声也一阵接着一阵,欢笑声此起彼伏。
所有的节目大多早已淡忘,唯有一个节目使我终身难忘。报幕员报幕:“下面演唱的是毛阿敏。”战士们给予礼貌性的掌声。
1979年毛阿敏刚出道不久,没什么名气,但她一出场,端庄的面容,曼妙的身材,婀娜的曲线,一下子吸引了战士们的目光。她的歌声一出口,惊动四座,好听的不得了,全场的气氛到了高潮,战士们用热情的鼓掌要求她再来一个。
在全场“再来一个要不要?要!要!要!”的欢呼声中,她一连唱了好几首,成为了那场慰问演出的经典时刻,永远留在边防战士的脑海里。
除了各级对英雄模范和立功人员分别颁发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军功章外,所有参战人员由总政治部统一颁发一枚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纪念章,云南省革委也向云南方向全体参战人员,包括民兵、民工颁发一枚自制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纪念章。
上二图: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分别赠送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念章。(陈正才供稿)
我们以佩戴这些奖章和纪念章为荣,以此作为献身祖国、报效国家的终身荣耀。中央慰问团赠送的纪念品,开始许多战友舍不得穿,小心翼翼珍藏起来。
然而,也有许多战友喜欢穿上它,白底色,“自卫还击保卫边疆”8个红字,一种豪气,一种力量,一种胜利的象征。
见有人穿了,我们也都把白背心从箱子里取出来,穿在身上,增加胜利的自豪。
把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对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难道不值得骄傲、不值得自豪吗?
那段时间,电影特别多,营部每周都要放映一两场,许多都是非常好看的战争片。战争前没有时间看电影,战后满足了我们大家的心愿。
电影有国产片,有外国片,记得有一部苏联拍的电影叫《解放》,大约有七八个小时,一天放不完,分几次才放完。边防战士可没那么多时间守着欣赏,每个人都差不多只看着其中的部分内容。
全国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工人,农民,学生,老年人,青年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用他们对凯旋而归的边防战士的爱戴,从四面八方寄来表达心意的慰问品,慰问信雪片一样飞到边防前线。
我们常见的慰问品,是手帕上面绣上花和感谢的话语,还有少数民族姑娘绣的鞋垫,各种颜色都有,花纹和图案非常好看。
更多的是慰问信,通通集中在连队文书的住处,统一发放。文书是1977年的普定兵,很秀气,很文雅,说起话来,文质彬彬,走起路来有点美女的风范,每次有慰问品来到时我们都去那里领取。
文书对我很客气,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慰问信,他特意选出文字写的好,信封优美的给我留上好几封。
我最喜欢的有两封信,有一封是一个小男孩写的,他写了对解放军叔叔内心崇拜的心理变化,也写了他长大后要当解放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语。解放军的英雄壮举,给这个小男孩小小的心田贮满了浓浓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情感,这种精神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悠悠5000年历史不断的传承和希望的火种。
另一封慰问信来自于我老家,江苏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同学。拆开信封,取出信笺,一行行娟秀的文字出现在眼帘,除了对军人的崇拜,对战场上牺牲的军人的崇敬,也提出了一些迷茫她人生之路的一些问题。社会上的一些怪现象,困惑了她许多时间,找不出答案,她想从前方士兵的自我牺牲精神当中来找到答案。
我们作为同一辈人,许多方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毕竟她生活在象牙之塔高等学府,我们生活在环境艰苦、面临危险的战火边关。
区位地位的不同,导致有些想法肯定不会相同。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好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保护好边疆;她们考虑的是怎样学好本领,用自己最大的智慧来建设自己的国家。高度应该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角度的不同,应该有所区别。
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我这个普通士兵能够解答的,答得不好,会误导她。
看了这封信,我辗转反思,没有这个能力和没有这个水平回答。保留了二天后,我就把这封信退回文书处,因为能力不及的地方,我就没有必要把它作为自己的负担。
要有自知之明,做自己能力所及范围的事,不要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这些问题只有留给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们去研究,去为公众作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来源:云南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