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眼镜 “不可能三角”?三安光电攻克核心技术,200 亿市场待开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18:51 1

摘要:但直到去年,Meta在其Orion AR眼镜中首次引入碳化硅(SiC)波导材料与Micro LED结合方案,才将这三大难题的解决路径变得清晰。

“轻薄、高清、长续航”,是AR眼镜绕不开的三座大山。

在这个被称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硬件终端上,行业巨头们已经投入多年。

但直到去年,Meta在其Orion AR眼镜中首次引入碳化硅(SiC)波导材料与Micro LED结合方案,才将这三大难题的解决路径变得清晰。

这并不是一场突然爆发的技术变革,而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材料升级加设备协同的结果。

AR眼镜的开发一直卡在一个技术悖论里。

想要更大的视场角,就得牺牲模组体积;

想要更亮的画面,就意味着散热和电池都是负担;

想要轻薄,就必须在显示效果上妥协。

行业内把这种“三难并存”称为“AR眼镜的不可能三角”。

或者有人会说,随着芯片制程的进步,这些问题终会被算力解决。

但现实是,计算与显示能力的提升,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能耗,而能耗正是AR眼镜最难压住的底层问题之一。

单靠芯片优化,远远不够。

Meta在2024年10月发布的Orion AR眼镜中,采用了SiC蚀刻波导技术,配合Micro LED显示屏,实际实现了70°的视场角。

这背后,是SiC材料高达2.6–2.7的折射率在发挥作用。

相比传统玻璃(1.8–2.0),SiC可以在更薄的镜片上实现更大的光学传播能力。

一块厚度仅0.55mm、重量仅2.7g的SiC镜片,就能完成原来需要多片玻璃才能实现的显示效果。

此外,SiC的热导率达到490 W/m·K,接近铜,远超传统光学材料。

这意味着它不仅能作为波导材料导光,也能有效导热。

对于高亮度的Micro LED显示模块来说,这种材料能让发热不再成为限制寿命的瓶颈。

而在耐久性方面,SiC的莫氏硬度达到9.5,仅次于钻石。

对于一款需要日常佩戴的电子产品,抗刮擦和耐摔能力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也影响品牌口碑。

三安光电在SiC领域的进展显示,原材料成本问题正在被逐步解决。

三安不仅拥有SiC衬底、外延、芯片的完整制造平台,其光学SiC晶片的表面粗糙度已控制在Ra ,总厚度变化(TTV)小于1微米。

这些指标,已经满足AR光波导的量产需求。

三安通过与国际头部客户的合作,已经实现了小批量出货

这说明,技术验证阶段已经过去,生产线正在向量产模式切换。

据三安技术中心总经理王笃祥在今年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透露,未来两年内,SiC镜片的单片成本有望降至1000元以内

一旦销量达到2000万副,整个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SiC在AR应用中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光学性能上。

它还同时承担了散热、耐用性、体积控制等多重角色。

如果说Micro LED解决的是“显示什么”的问题,

那么SiC解决的就是“怎么看”和“看多久”的问题。

AR眼镜的突破,从来不是靠一个点的技术突围,而是多个系统协同演化的结果。

SiC在AR眼镜上的应用,正是这种系统性进化中的关键一环。

三安光电能够在Micro LED与SiC两大关键技术上同步深耕,说明其不仅是材料供应商,更是AR硬件生态的协同推动者。

AR眼镜迈向真正消费化的路径已经清晰:轻薄、高清、长续航,不再是无法兼得的三角问题,而是可以被材料科学重构的技术闭环。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