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晶河道中》看精河屯垦的往昔与新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3:54 1

摘要:​初次读到 “乱后全无旧井屯,萧条兵火数家存。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 时,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宋伯鲁在赴伊犁的路上,途径今精河,展现在他眼前的竟是这般荒芜破败的景象。曾经的屯垦之地,那些承载着人们生活希望与辛勤劳作痕迹的井屯,在战乱与兵火的肆虐下消失

今天读《西域诗研究》,内容是宋伯鲁在赴伊犁路上经过今精河时写的《晶河道中》律诗,全诗是:

乱后全无旧井屯,萧条兵火数家存。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

一线提封新画壤,百年茅土旧分藩。芦嵩满地无边绿,目极西风落日昏。

初遇《晶河道中》

​初次读到 “乱后全无旧井屯,萧条兵火数家存。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 时,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宋伯鲁在赴伊犁的路上,途径今精河,展现在他眼前的竟是这般荒芜破败的景象。曾经的屯垦之地,那些承载着人们生活希望与辛勤劳作痕迹的井屯,在战乱与兵火的肆虐下消失殆尽,仅存几户人家,在萧条中艰难生存。荒市中,炊烟在细雨中飘摇,仿佛随时都会消散,为这凄凉的场景更添几分迷茫与无助。蔓草肆意生长,根系深深扎入断垣残壁之间,似乎在努力掩盖曾经的繁华,又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几句诗宛如一幅灰暗色调的画卷,生动地勾勒出精河在历经磨难后的衰败,让我不禁对这片土地的过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解在那历史的长河中,精河究竟经历了什么。​

精河的地理坐标与历史溯源​

精河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地理坐标为东经 81°46' - 83°51' ,北纬 44°00' - 45°10' ,宛如一颗镶嵌在西北边陲的明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 ,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河的名称演变,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唐代它被称为石漆河,《西域图志》中又记作晶河,而 “晶” 在蒙古语里意为 “清凉”,这或许与精河清澈凉爽的河水有关。到了现代,它定名为精河县,因精河河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精河的归属也历经变迁。公元前 3 世纪末,这里是塞种人的游牧地;西汉时期,先后被月氏、乌孙占据,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在西域设都护府,精河正式纳入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从此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唐朝时归双河都督府管辖;南宋景定五年,忽必烈在阿力麻里设行中书省,精河属阿力麻里行中书省;明崇祯元年左右,卫拉特四部之一准噶尔称雄西北,精河为准噶尔部所辖;清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在精河东岸筑安阜城,设典史进行管理;清光绪十四年,设精河直隶抚民厅,隶伊塔道;民国二年,精河厅改为精河县。新中国成立后,精河县的行政隶属关系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隶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这样复杂的历史沿革,足以证明精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意义。它见证了众多民族的迁徙与融合,目睹了不同政权的更迭与兴衰,是一部生动的西域历史教科书。在古代,精河作为交通要道,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军事防御的关键据点。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得以运往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同时也促进了西域的马匹、香料等特产传入中原。各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诗中精河:屯垦衰败之景​

宋伯鲁的《晶河道中》为我们揭开了精河一段衰败的历史篇章。诗中首句 “乱后全无旧井屯”,一个 “乱” 字,道尽了往昔的沧桑巨变。这里的 “乱”,很可能是指当时的兵火战乱。在古代,新疆地区时常受到各方势力的纷争影响,精河作为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自然难以幸免。战争的残酷,使得曾经繁荣的井屯荡然无存。井屯,作为屯垦的重要设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它们的消失,意味着屯垦体系的崩溃。那些曾经被精心开凿的井,如今已被废弃,周围长满了荒草,见证着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 。​

“萧条兵火数家存”,进一步描绘了战争过后的凄凉景象。兵火的肆虐,让原本热闹的村落变得萧条冷落,只有寥寥几户人家艰难地存活下来。这几户人家,在断壁残垣中勉强维持生计,他们的存在,更凸显出整个地区的衰败与孤寂。每一户人家背后,都可能有着一段悲惨的故事,亲人的离散、家园的毁坏,都在这场兵火中成为了无法磨灭的伤痛。​

“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将荒市的迷茫与断垣的破败刻画得淋漓尽致。细雨如丝,笼罩着荒市,那几缕微弱的炊烟在雨中摇曳,仿佛随时都会熄灭。荒市中,曾经的店铺早已关门大吉,只剩下空荡荡的街道和破败的房屋。蔓草从地面蔓延至断垣残壁,它们的生命力与周围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蔓草,似乎在努力填补着战争留下的创伤,却又无法掩盖历史的痕迹。断垣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它们曾经见证了屯垦的兴盛,如今却只能在风雨中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导致精河屯垦衰败的原因,除了兵火战乱,还有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在清朝时期,虽然政府大力推行屯垦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弊端逐渐显现。例如,土地分配不均、赋税过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屯垦的发展。此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可能对屯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精河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一旦遭遇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农作物的收成便会受到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屯垦经济的衰退。​

精河屯垦的前世今生​

精河的屯垦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在精河东岸筑安阜城,此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活动。当时,这里的屯垦主要包括兵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兵屯,是汉军绿营兵丁携家眷进行的屯田,他们肩负着保卫边疆和开垦土地的双重任务,在精河这片土地上,他们筑起营垒,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为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屯则是清政府为充实边疆,以优惠政策大规模招募内地无地无业农民迁居新疆进行的屯田。这些来自内地的农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土地的热爱,在精河扎根落户,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经验,使精河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犯屯,是清朝将犯人成批发遣到新疆强制进行的屯田,虽然这些犯人是被迫来到这里,但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精河的开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屯垦的鼎盛时期,精河的安阜城周围一片繁荣景象。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麦浪翻滚;村庄中,房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屯垦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安阜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来自各地的商人在这里交易商品,互通有无。精河的农产品、畜产品等通过商路运往内地,而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精河,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兵火战乱的爆发,精河的屯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战争使得大量人口伤亡,土地荒芜,屯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曾经繁荣的安阜城变得破败不堪,井屯被废弃,房屋被烧毁,百姓流离失所。《晶河道中》所描绘的,正是这一时期精河屯垦衰败后的惨状,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时光流转,如今的精河早已摆脱了往昔的衰败,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枸杞产业蓬勃发展。精河县是新疆重要的枸杞种植基地,枸杞种植面积达 10 万余亩,总产量占到全疆的 70% 以上 。每年枸杞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枸杞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精河枸杞以其颗粒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醇厚而闻名遐迩,畅销国内外市场。为了进一步提升枸杞产业的附加值,精河县还积极发展枸杞精深加工,研发出枸杞浓缩汁、枸杞饮料、枸杞啤酒、枸杞酵素等 8 大类 26 个系列产品,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除了枸杞产业,精河的旅游业也蒸蒸日上。精河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木特塔尔沙漠景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木特塔尔沙漠景区内,沙丘连绵起伏,沙浪滚滚,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金色的光芒,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沙漠探险的乐趣。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则是鸟类的天堂,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此栖息、繁衍,这里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精河县还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以安阜城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精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的精河,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从历史的废墟中崛起,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成为了新疆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传承与展望​

精河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沧桑与希望的奋斗史。从古代屯垦的兴衰,到如今现代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变迁。宋伯鲁笔下的精河,是衰败与荒芜的象征,而如今的精河,却是繁荣与生机的代名词。​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从《晶河道中》所描绘的屯垦衰败之景中汲取教训。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明白,和平与稳定是发展的基石,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繁荣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先辈们用辛勤汗水和智慧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展望未来,精河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精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枸杞产业方面,精河县可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枸杞的品质和产量,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枸杞品牌,让精河枸杞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旅游业方面,精河县可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感受精河的独特魅力。​

作为头条号博主,我希望通过对《晶河道中》的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精河的历史文化,关注精河的发展变化。也祝愿精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让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