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圈子里,父子俩一块演戏挺常见的,有的就爱上节目,同框,拍戏,大伙一看就知道啥关系,赵成顺和赵滨就不是那么回事。
这圈子里,父子俩一块演戏挺常见的,有的就爱上节目,同框,拍戏,大伙一看就知道啥关系,赵成顺和赵滨就不是那么回事。
赵成顺这人,你提名字可能对不上号。
可那张脸一出来,大家就说,哦,这演员眼熟,演过那个谁谁,他年纪不小了。
河南焦作人,小时候没啥大想法,戏班子一来,他能从早上站到天黑。
那个年代的小孩哪有这样的,后来开放了,机会也多了,他就抓住了。
考上了中戏表演系,那时候的中戏,管得严,白天练嗓子,晚上琢磨戏,老师看得紧,他自己也争气,毕业就进了北京电影厂剧团,没啥主角,都是些小角色,硬是靠自己一点点熬出来了。
后来演了《黄克诚》,一下就演主角了。
开国大将那个劲儿,什么都得自己想,动作,说话的调调,走路都不能跟普通人一样。
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台词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等电视剧播了,大家才注意到他。
这人演技一直都在,就是没个好机会,观众那时候才说,原来这人这么会演戏,后面又演了《红蜘蛛》,《大姐》,《无字碑歌》,什么角色都接得住。
你很少看他有夸张的动作,全靠眼神和一些小细节,这种演员,观众才真能记住。
赵滨,跟他爸走的路子完全不同,小时候家里没人管,他妈是医生,他爸一年到头在外面拍戏。
就跟着奶奶生活,没人看着,初中那会儿干的事,说出来都让人头大,逃课,抽烟,打架,学校都快把他开除了。
九二年的时候,跟一帮人打群架,把同学的头给打破了,校长一个电话打给家长,赵成顺一听这事,直接从剧组赶回老家,儿子挨了一顿狠训,事后他自己也想,这事自己也有责任,孩子身边没人教,不就学坏了。
后来就把赵滨带在身边,刚到剧组,赵滨什么也不懂,觉得演戏就跟玩似的,赵成顺没给他好脸色,直接让他干杂活。
端茶倒水,搬道具,什么都干,赵滨心里不服气,觉得有老爸在,干嘛受这罪,赵成顺就一句话,你没吃过苦,连句台词都记不住。
这话挺伤人,赵滨才开始上心,白天看别人怎么演,晚上就跟着他爸加练,跑了不少龙套,慢慢才算入了门。
后来他考上北京舞蹈学院,学的音乐剧,毕业还留校当了老师,出来演戏,什么角色都接。
主角没几个,戏份也不多,但演什么就像什么,观众也认他,这几年也演了不少戏。
《外婆的斯新世界》,《哈尔滨一九四四》,《孤舟》,名字不算响亮,口碑挺好,大伙都说,这人挺低调,有实力。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这父子俩,不合作,不同框,外面的人根本没发现他俩的关系。
你要问为什么,赵成顺不想让儿子沾他的光,说白了,路得自己走。
赵滨自己心里也清楚,机会是机会,能走多远还得看自己,所以这么多年,两个人没一起亮过相,既保持着距离,又有着那份父子情。
赵成顺自己说过,他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不是演了多少好戏,是把儿子从歪路上给拉回来了。
现在这爷俩还是那么低调,各演各的,一个是老戏骨,一个是实力派,都不爱张扬。
你看,别人家的星二代一出来,哪个不是顶着光环。
赵滨和赵成顺这爷俩,低调到没人知道他俩是父子,戏里不合作,就是怕观众说一句“靠关系”。
戏外才是最实在的靠山,当演员,赵成顺用一辈子教儿子,真本事才是硬道理,赵滨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没浪费这个机会,这才是父子之间,真正的传承。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