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要听一次“巴伐利亚之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7:33 2

摘要: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其前身可追溯至16世纪上半叶,刚度过500岁生日的它堪称古典乐界的“老字号”,其资历属实深不可测。它亲历了无数历史性时刻:莫扎特曾向它递交过求职申请,瓦格纳的多部鸿篇巨制由它进行世界首演,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也曾执掌该团。它不仅是历史的见

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其前身可追溯至16世纪上半叶,刚度过500岁生日的它堪称古典乐界的“老字号”,其资历属实深不可测。它亲历了无数历史性时刻:莫扎特曾向它递交过求职申请,瓦格纳的多部鸿篇巨制由它进行世界首演,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也曾执掌该团。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德奥音乐最坚实的传承者,绝对称得上是古典乐坛的“顶梁柱”

9月22日至23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将首次到访国家大剧院,在音乐总监尤洛夫斯基带领,奏响历经数个世纪淬炼的厚重音色与深邃底蕴。在这场全德奥作品音乐会上,让我们不出国门感受与音乐历史的灵魂对话

“原声德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

与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

保罗·李维斯音乐会Ⅰ

01 | 《唐豪瑟》序曲

瓦格纳

歌剧《唐豪瑟》全名《唐豪瑟与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故事取材自中世纪德国的两种传说:神话中的游吟诗人、歌手唐豪瑟,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唱比赛。故事围绕神圣与亵渎之爱间的缠斗过程、以及用爱情来实现救赎这一命题而展开。瓦格纳于1843年开始创作歌剧的音乐,至1845年4月完成乐谱。尽管《唐豪瑟》仍显示出法国大歌剧的深刻影响,但瓦格纳此时已开始探索着改革,他力图打破分曲间的隔离,追求音乐、剧词诗歌与场景的融为一体。

歌剧著名的序曲写于1845年1月,经常作为单独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序曲由管乐奏出的音乐开始,以模仿朝圣者的庄严合唱,后逐渐加入的弦乐声部,象征着尘世的纷扰,然后转向表现维纳斯山狂欢的妖冶、放荡的音乐,最后复归于庄严、神圣的音调,以象征堕落的罪人终于得到了拯救。序曲的音乐不但紧扣着戏剧内容的陈述过程,且非常富于效果。

02 |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Op.19

贝多芬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790年前后,于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上演。尽管贝多芬此时已积累了丰富的管弦乐创作经验,但他对该作的评价并不高。无论出于自谦还是不满,贝多芬似乎意识到这部协奏曲与当时深受大众喜爱的风格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今天看来,该作恰恰反映出新旧两种风格的碰撞与交融:它既有莫扎特管弦乐的精妙和平衡,又有更加内在的诙谐感和戏剧张力,后者在此后的几年间,逐渐成为贝多芬成熟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

尽管首乐章的音响风貌比较保守,其主题却颇为新颖:乐队首先呈现出激越与委婉的对比,钢琴则在第二呈示部以轻盈、活跃的姿态抗拒着乐队的气质,偶尔穿插的诙谐片段与当时罕见的调性对比一道,使相同材料的表达大相径庭。华彩段以类似赋格的形式写成,在风格上形成明显对比。柔板乐章则用厚重的音响托举抒情性,具有优雅的夜间氛围。末乐章更加激进、大胆,戏谑跳跃间还伴随土耳其情调的表达。各乐章材料有明显暗示和关联,末乐章结尾观众将对作品的材料游戏恍然大悟。

03 | 降E大调第四号交响曲,WAB 104

布鲁克纳

降E大调第四号交响曲完成于1874年,此前,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创作还未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原因之一是,以汉斯利克为首的乐评人视其为瓦格纳、乐剧和标题音乐的拥趸,并对其大加批判。但即使第四交响曲拥有一个说明性标题“浪漫”,布鲁克纳对瓦格纳的接受也并非集中于音乐的概念,而是在具体技巧上:色彩性和声、配器手段以及宏大的音乐结构。并且,与这一时期常用音高元素统合套曲材料的做法不同,布鲁克纳选择用节奏模式使乐章具有一致的逻辑。

作曲家本人曾这样描绘作品的气质:黎明的中世纪古城,骑士们在城门开启后冲出城门,城外森林中的树木和鸟儿低声吟唱。作品以四乐章形式写成,首乐章以“黎明”开篇,主部主题以二分拍—三连音组合的“布鲁克纳节奏”为标志,副部具有歌唱性,而后的第三主题是对起始材料的回归。第二乐章是一首具有内省气质的歌曲,第三乐章则被称为“狩猎谐谑曲”,充满乡村气息。末乐章是对这幅古老风景画的总结,首乐章主题在尾声得到重述。

“黄金时代”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

与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

玛丽亚·杜埃尼亚斯音乐会II

一些人认为G大调第32号交响曲原本是为一部戏剧配乐、或为一部歌剧而作的序曲,持反对观点者认为这部交响曲的创作时间与几部戏剧作品并不一致,因而无法判断它与哪部作品具有明确关联。产生争议是因为,第32号交响曲的音乐规模和内部形式,都与几近形成范式的交响乐套曲存在差异:它短小精悍,且遵循了当时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常见布局——几乎形成“单乐章”、快—慢—快的三部性结构。它也确实在1785年作为歌剧序曲在维也纳进行表演,因而不难理解,一些出版商为何会给这部作品添加“意大利风格序曲”的副标题。

整部交响曲的最大特点在于“打断”:三个乐章以连缀的形式出现,新材料的闯入不惜打断原本的音乐进程。首乐章为奏鸣曲式,拥有两个不同气质的主题。其再现部并未如听众期待般出现:短暂停顿后,优雅、稳健的行板乐章以回旋曲式结构进行陈述。在听众意犹未尽时,第三乐章悄然响起。末乐章的材料与首乐章同出一源,但再现顺序与首乐章相反:从首乐章第二主题的前6小节处开始,依次复现第二和第一主题。套曲最终形成不规则的拱形结构。

02 | G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Op. 26

布鲁赫

G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66年,并于同年首演,之后在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帮助下,布鲁赫对这部作品进行大幅修改,并于次年完成目前的版本。作品拥有高亢的旋律、充满激情的管弦乐段落以及难度颇高的小提琴演奏要求,约阿希姆曾称,这部作品是“最丰富、最诱人的”。

布鲁赫以其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闻名,其笔下的协奏曲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与民间音乐的亲和力。首乐章起始处,主奏乐器便吟唱着质朴但富于内在激情的哀歌。该乐章的规模并不算大,且与第二乐章直接相连,因而不难看出作曲家在乐章名称上的巧思:该乐章被视为第二乐章的前奏曲。凄美、热情的柔板乐章延续了第一乐章的情绪,时常还透露着坚毅的表达。主奏小提琴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不断得到强调,最终走向喧闹、欢腾的终曲。末乐章第一主题的双音片段有着野蛮的生命力,第二主题则以极致的抒情与前一主题产生对比。乐曲最终在渐快中走向热烈的结束。

03 | 《蒂尔的恶作剧》

理查·施特劳斯

《蒂尔的恶作剧》是理查·施特劳斯最有趣、最具生命力的作品之一,音乐取材自德国16世纪民间传说,讲述了蒂尔·欧伦施皮格尔的种种恶作剧和不幸遭遇。施特劳斯虽拒绝为该作撰写曲目介绍,但他还是在印刷谱页边对故事细节进行说明:蒂尔穿过市场时打翻了摊位,追求心仪的女孩却失败了,并向严肃的学者请教一些令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来发泄自己的沮丧。

作品体现出高度描绘性的特征。小提琴奏出的静谧开场象征“很久以前”。由圆号演奏的第一主题十分活跃,D调或降E调单簧管的材料流露出狡猾的气质,二者的相互追逐勾勒出一个灵敏、狡黠的蒂尔形象。市集上形形色色的人也由不同乐器陈述:中提琴代表庄重的神职人员,巴松象征严肃、古板的学者,小提琴演奏的抒情旋律则是爱情主题。戏谑行径后,蒂尔被当局抓获并被判处极刑,嘲弄的主题在此处与命运打击般的沉重音响进行绝望的对话,最终难逃制裁。片刻沉默后,“很久以前”材料的出现似乎暗示一切都回归平静,但蒂尔的戏谑、讥讽还是笑到了最后。

04 | 《玫瑰骑士》组曲

理查·施特劳斯

自《厄勒克特拉》之后,理查·施特劳斯与青年剧作家胡戈·霍夫曼施塔尔便开启了长期且高产的合作,《玫瑰骑士》便是其中之一。其脚本源自霍夫曼施塔尔的三幕喜剧,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维也纳。元帅夫人玛丽爱上了年轻的奥克塔维安·罗夫拉诺伯爵,当表亲奥克斯男爵要求玛丽为其寻找婚前“玫瑰骑士”时,玛丽慌忙中推荐了自己的情人。但奥克塔维安和男爵未婚妻索菲一见钟情,二人通过一系列计谋,使奥克斯与索菲的婚姻被破坏。在二人终成眷属之际,元帅夫人也苦乐参半地告别了奥克塔维安。

1945年,该作的代表性片段被单独挑出、改编为组曲形式。与理查·施特劳斯其他作品不同,《玫瑰骑士》组曲更注重高雅的、风格化的抒情性描写。音乐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悦耳的旋律曲线,新奇的和声变化以及绚丽的音响色彩。歌剧中的主要事件,如元帅夫人的爱情场景、赠送玫瑰以及最终的二重唱,都被浓缩在组曲当中。音乐混合着感伤与喜剧色彩,洋溢着维也纳圆舞曲轻快的节奏和旋律。

曲目介绍:钟博羽

编辑:何洛婷

来源:国家大剧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