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的医学观念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形成就不可逆,顶多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控制病情进展。但近年来,研究逐渐发现:在严格干预下,部分患者的斑块确实出现了缩小甚至部分消退的迹象。并非奇迹,而是数据支持的现实。
动脉粥样硬化,听起来像是个“老年病”,但它的脚步早已悄悄地逼近中青年群体。
不是突然哪天心梗、脑梗才算开始,大多数人的血管问题,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动脉内壁的这些“斑块”,本质上是脂质、炎症细胞和纤维组织混合堆积的产物。
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甚至——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
过去的医学观念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形成就不可逆,顶多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控制病情进展。但近年来,研究逐渐发现:在严格干预下,部分患者的斑块确实出现了缩小甚至部分消退的迹象。并非奇迹,而是数据支持的现实。
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对接受降脂强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冠脉内成像随访,结果显示部分人的动脉斑块体积在一年内出现了显著减少。
这种“逆转”,并不是说血管恢复如初,而是炎症反应减轻、脂质核心缩小,结构趋于稳定,大大降低了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多数人以为粥样硬化就是“油吃多了、胆固醇高了”,这确实是因素之一,但远远不是全部。问题更复杂一些。
血管内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结构,压力、炎症、糖代谢紊乱、吸烟,甚至睡眠紊乱都可能破坏它的屏障功能。一旦内皮受损,低密度脂蛋白(LDL)就会渗入血管壁,氧化后引发免疫反应,巨噬细胞吞噬这些脂质,形成泡沫细胞,逐渐构成斑块核心。
这个过程,不是暴饮暴食一天两天能造成的,也不是运动一周就能“洗干净”的。它像是一个长期账本,身体在记录你每一次的不良生活方式。
看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问:那我要怎么做?是不是开始吃他汀,就能逆转了?
答案是:可以逆转,但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而且缺一不可。
第一,是控制炎症。
斑块不是一堆“油”,而是一个慢性炎症灶。没有炎症控制,再低的胆固醇也难以让病情停止。
研究发现,体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越高,心血管事件风险越大。他汀类药物确实有抗炎作用,但饮食、运动同样影响炎症水平。比如说,深海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就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第二,是持久而稳定的低胆固醇状态。
不是你吃了三个月药、查出低了就结束了。斑块的逆转,往往需要1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期间胆固醇不能忽高忽低,否则斑块结构极不稳定。美国心脏协会建议高危患者LDL最好控制在1.8mmol/L以下,甚至更低。
第三,是生活方式的强干预。
这个“强”字,不是简单劝说,而是行为改变的决心落到实处。晚餐过油的习惯该砍就砍,经常熬夜刷手机的节奏得断,日均步数得有个底线,至少不能低于4000。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因素:心理压力。长期焦虑、抑郁状态下,交感神经处于高频激活,血管收缩、血压飙升,斑块破裂风险会明显升高。
市面上关于“清血管”的食品五花八门,从大蒜、山楂、黑木耳到所谓的“通血管茶”,听起来都很有吸引力。但从医学角度讲,这些食物即便有一些有益成分,也远远达不到逆转斑块的标准。
比如大蒜,确实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对血脂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剂量远高于人日常摄入。而山楂所含黄酮类物质,理论上有抗氧化功能,但对已有斑块的消除几乎无效。
真正有效的饮食模式,是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这种结构性饮食方式。少红肉、多蔬菜、全谷物、坚果、橄榄油,规律而长时间的坚持,才有可能看到血管状态的改善。
在斑块突然破裂、血栓形成前,血管往往已经发出很多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忽视,或者被错误地归因为“老了”、“累了”。
比如说,早晨起床时胸闷、轻微压迫感,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可能是冠脉供血不足的信号。或者是走路快一点就觉得腿发沉、疼痛,这可能是下肢动脉已经狭窄。
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表现是勃起功能障碍。对男性来说,这往往是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甚至早于心脑血管疾病5到10年。
动脉粥样硬化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30岁出头的人,冠脉CT已经出现中度钙化,而这类人很多并无明显症状。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抽烟、喝酒、“熬夜就是常态”,这些习惯本身就是斑块形成的温床。
一些人年纪轻轻查出斑块,医生开了他汀,他们却因为“年纪轻不想吃药”而拒绝服用。如果不从源头改变,等到40岁出头出现心梗,那就不是“可逆”不“可逆”的问题了。
坦白讲,斑块的逆转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尤其是钙化斑块,结构已经固定,几乎不可能“消失”。但即便不能逆转,稳定它、让它不再进展、不再破裂,本身就是极大的胜利。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综合干预下,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可以下降30%以上。这不是微小的数字,而是真实的人命在后面。
问题不是“能不能逆转”,而是“你愿不愿意付出代价去尝试”。
参考文献:
[1]张运,胡大一,霍勇,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0):833-853.
[2]王辰,韩雅玲,王贵强,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09-220.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