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套操作虽然有效但副作用也相当明显:轨道分得越开,发出来的光谱就越宽,说白了就是颜色不够纯。就像一滴纯正的红色颜料被水冲淡了,变成了泛白的粉红色。效率上去了,色纯度下来了,这成了OLED领域一个公认的物理天花板。
在咱们这个时代大家追求的4K、8K超高清显示,背后都是技术的硬碰硬。OLED技术,就是这场竞赛里的明星选手但它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解不开。
这个疙瘩就是:发光效率和颜色纯度,好像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十多年来,搞OLED材料研究的人都遵循着一个铁律。
为了让材料发光效率高,就得用一种叫热激活延迟荧光的技术。这个技术的关键,是让材料内部的两种能量状态靠得非常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科学家们必须在分子设计上做手术,把电子云也就是专业上说的HOMO和LUMO轨道,给强行分离开。
这套操作虽然有效但副作用也相当明显:轨道分得越开,发出来的光谱就越宽,说白了就是颜色不够纯。 就像一滴纯正的红色颜料被水冲淡了,变成了泛白的粉红色。效率上去了,色纯度下来了,这成了OLED领域一个公认的物理天花板。
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是科学的边界是规律得认。但从2016年开始,一类叫多共振(MR)的材料冒了出来,它偏偏不信这个邪。
这类材料的分子结构非常紧凑,轨道也是高度重叠,完全跟传统理论反着来,但它发出的光,颜色却异常纯正,效率也奇高。
这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这到底是撞大运,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压根没想到的新道理?直到2025年9月15日一篇文章发布,苏州大学张晓宏教授课题组的工作,才算是把这个谜给彻底揭开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十几年,通过分离HOMO和LUMO轨道来降低单重态-三重态能隙的思路不能说是错的。
它确实指导了无数科研人员设计出了很多高效的OLED材料。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一个叫做单电子激发模型的基础上的。
这个模型认为,分子发光,主要是一个电子从最高占据轨道跳到最低未占轨道的结果。所以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两个轨道做文章。
这个想法根深蒂固以至于当MR材料这种异类出现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质疑。按照老规矩,它的轨道重叠那么厉害,ΔES1T1应该很大才对,怎么可能实现高效发光?
这难道是物理规律在这里拐了个弯?这个现象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我们对发光过程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
面对这个不守规矩的MR材料,张晓宏教授的团队没有简单地把它归为特例,而是深入挖了下去:为什么它能打破常规?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本次研究最核心的突破。
他们发现,MR材料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发光过程,根本不能用传统的“单电子激发模型”去套。该团队发现,MR 型分子的激发态并非传统的单电子激发过程,而是多电子激发过程,其中 HOMO→LUMO 与 HOMO→LUMO+1 两个激发过程的耦合,会显著稳定 S1 态能量,从而在轨道高度重叠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极小的 ΔES1T1。
理论完美公式好用最后还得看实战。用这个新理论搞出来的明星分子IV-DABNA,在真实的OLED器件里表现到底怎么样?毕竟实验室里的好学生,到了社会上不一定就是顶梁柱。
最终的器件性能数据,为整个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使用IV-DABNA材料制备的OLED器件,其最大外量子效率接近40%,这是一个行业公认的顶尖水平。更难得的是,它的效率在高亮度下几乎不下降,在1000尼特这个足以满足日常显示需求的亮度下,效率依然高达38%。
这两个数据说明了什么?它不仅发光效率极高,而且非常稳定,能打硬仗,在高强度工作下不掉链子。
这证明了从新理论出发,确实能够设计出兼具高效率、高色纯度和高稳定性的顶级OLED器件。
回过头看这场从质疑到验证的科研探索,始于一个看似无解的矛盾:效率和色纯度。苏州大学团队的工作,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传统认知的局限。
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铁律,可能只是我们在特定认知框架下的局部真理。
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刷新OLED色纯度纪录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拿到了一把开启未来高性能发光材料宝库的钥匙。
这把钥匙将有望助力中国在OLED这一关键显示技术的上游核心材料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突破,为真正的国产替代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