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许多车主并没有陷入以往的焦虑与奔波。他们不再忙着四处打电话报案、排队等待查勘员、往返于定损中心和修理厂之间,而是从容地拿起手机,打开保险公司的APP,点击“视频理赔”按钮,在AI客服的语音引导下,环绕车辆拍摄损伤部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9月13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北京城,北京房山、丰台、门头沟、大兴、通州、朝阳等地出现冰雹,最大直径 2 厘米,有不少户外停放的车辆被砸坏。
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许多车主并没有陷入以往的焦虑与奔波。他们不再忙着四处打电话报案、排队等待查勘员、往返于定损中心和修理厂之间,而是从容地拿起手机,打开保险公司的APP,点击“视频理赔”按钮,在AI客服的语音引导下,环绕车辆拍摄损伤部位。
视频另一端,定损员实时标注损伤范围,AI算法同步识别零件与损伤等级。短短几分钟,定损报告就已生成。几小时内,赔款迅速到账。这一切,标志着车险理赔正式从“跑腿办”迈入“视频办”时代。保险业,正在数字化变革中,重新定义服务的边界。
车险理赔进入“视频时代”
9月的北京,原本晴朗的傍晚忽然风云突变,乒乓球大小的冰雹猝不及防地砸下。露天停放的车辆瞬间遭了殃,无数车被砸出密密麻麻的小坑,挡风玻璃出现蛛网般裂痕,有的天窗直接被砸穿。
“那天晚上,冰雹砸在车上噼里啪啦作响,我就知道完蛋了。”家住丰台的车主王先生回忆道,“第二天早上到停车场一看,心都凉了半截,整个车都被砸出密密麻麻的小坑。”
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成了保险理赔服务的“试金石”。与传统理赔方式不同,这次大多数车主选择了线上理赔。保险公司的应对也显得游刃有余。如平安产险、大家产险等纷纷推出应急理赔方案,开通绿色通道,引导客户使用视频定损等数字化工具。
王先生打开保险公司APP,点击“视频理赔”,接通后,AI客服引导他环绕车辆拍摄损伤部位。视频另一端,定损员实时标注损伤范围,AI算法同步识别零件与损伤等级。十分钟后,定损报告生成:更换前挡风玻璃、修复车顶钣金,预估费用7200元。
更让他惊喜的是,两小时后,他就收到短信提示:“赔款已直赔至合作修理厂,请您预约维修时间。”整个理赔过程,王先生没有填写任何纸质单据,甚至没有与查勘员见面。“我把车开到修理厂,他们直接对接保险公司,我签个字就把车放下了。三天后取车,一分钱没垫。”
车险理赔一直是财产保险服务的痛点。回忆起几年前的理赔经历,老车主们都有说不完的“苦水”。
“2019年我的车也被冰雹砸过,那时候理赔真是折腾人。”开了十五年车的张师傅说,“先要排队等查勘员现场勘查,然后去定损中心定损,再拿着单子去修车,最后还要送材料到保险公司。前前后后跑了四趟,用了一个多星期。”
这种传统理赔模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常常因定损标准不透明、人为判断差异等问题引发纠纷。查勘员工作负荷大、案件积压多、客户满意度低,成为行业普遍难题。
转变始于2021年。当时,保险公司开始大规模推广线上化服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视频技术应用于理赔流程。到了2023年,主要保险公司已基本实现车险理赔全流程线上化,并且不断升级服务,如大家财险今年就正式推出创新升级的“大家-如E赔”车险理赔服务模式。
“该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传统理赔流程,实现视频连线-在线定损-极速赔付全流程线上化闭环,为车主打造高效透明的理赔服务新体验。”据大家财险相关负责人介绍,案件平均处理时效明显缩短,服务触点减少50%-80%,彻底告别传统理赔的沟通、跑腿。更关键的是过程透明,客户可以全程视频参与查勘、定损等环节,视频掌握每一关键环节动态,杜绝了人为争议。
视频定损并非简单的“视频通话”,其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与数据支撑。一位财险公司理赔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首先,AI视觉识别技术是核心。系统能够通过视频画面自动识别车辆型号、零件类型、损伤程度,甚至区分新旧伤。算法基于海量历史理赔数据训练而成,识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其次,远程定损员与AI协同工作。AI负责初步识别与标注,定损员进行复核与确认,双方配合大幅提升了处理效率。
大家财险理赔员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通过远程视频定损系统,我们每人每天可以处理50-60个案件,是传统模式的3倍以上。”
此外,系统内置的零件价格数据库和维修工时标准库,能够实时生成维修方案与费用预估,避免“因人定价”的问题。客户在视频过程中即可看到定损金额,确认后直接提交,系统自动触发赔款支付流程。
“数字化流程让定损过程更加透明公正,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减少了纠纷。”上述理赔员补充道。
“定修一体化”提升客户体验
理赔之后的维修环节,也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了深度融合。保险公司与修理厂之间建立了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车主完成定损后,系统会自动推荐附近的合作修理厂,并显示预计维修时间、工时费用、客户评价等信息。车主可在APP内直接预约维修时间,理赔款由保险公司直赔修理厂,客户无需垫付资金。
“现在保险公司直接打款到店,客户不用垫钱,我们周转也快了。”某德系车品牌4S店经理张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从送修到理赔完成,客户不再打电话追问进度,系统里一切可见,信任反而增加了。
这种“定修一体化”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也优化了维修资源的配置效率。修理厂可以提前备料、安排工位,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实现多方共赢。
在本次冰雹灾害中,不少车主总结了宝贵经验。上述德系车品牌4S店经理张先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发现车辆受损后应在48小时内报案,拍摄损伤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光线条件拍摄,最好包含参照物显示损伤大小。此外,建议错开早晚上下班高峰期进行视频理赔,此时系统响应更快。
对于维修方式的选择,张先生建议,小面积冰雹坑可采用无痕修复技术,能保留原厂车漆;大面积损伤可能需要钣金喷漆。前挡风玻璃裂纹超过5厘米建议更换。其还特别提醒:“冰雹损伤修复要特别注意车顶和引擎盖内部结构检查,有些隐性损伤需要专业设备检测。”
这场冰雹灾害让我们看到,保险不再只是一张保单,而是一种服务生态。它嵌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用车、健康、养老还是旅行,保险都在主动介入风险管理。当科技与人文更好地结合,保险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温暖而可靠的存在。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