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英国电视荧屏上一则Sanex沐浴露广告被紧急叫停。原因很直接:广告里,黑人模特的皮肤被重点描绘成干燥、抓痕累累,与此同时,画面切换到一位白人女性沐浴,皮肤光滑无瑕。旁白强调产品“24小时滋润”,还补充一句“舒缓可能只需一次淋浴”。表面上是护肤的前后对比,
6月,英国电视荧屏上一则Sanex沐浴露广告被紧急叫停。原因很直接:广告里,黑人模特的皮肤被重点描绘成干燥、抓痕累累,与此同时,画面切换到一位白人女性沐浴,皮肤光滑无瑕。旁白强调产品“24小时滋润”,还补充一句“舒缓可能只需一次淋浴”。表面上是护肤的前后对比,实际上却被不少观众看成了“白皮肤优于黑皮肤”的潜台词。
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ASA)在声明里毫不客气地指出,广告虽然打着“使用前后效果”的旗号,但表现方式容易让人联想到肤色之间的优劣比较,涉嫌种族歧视。最终,ASA以“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冒犯”为由,对该广告下达了禁播令。
品牌自辩:我们只是“多样性”,不是“歧视”
面对风波,Sanex的母公司高露洁-棕榄迅速回应。他们解释,选择不同肤色模特,原本是想体现多样性,让所有人都能在广告中看到自己,绝非有意贬低任何人。负责广告审核的Clearcast公司也曾认定这则广告“包容性强”,一度放行。
但在种族议题高度敏感的当下,这样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ASA认为,广告的视觉语言已经越过了红线,哪怕品牌没有恶意,也难以消除观众的负面观感。
历史“翻车”再被提起,广告行业的老问题
Sanex不是第一个“踩雷”的大牌。2017年,联合利华旗下Dove(多芬)在美国曾推出一则网络广告:黑人女性脱下上衣后,变成了一位白人女性,再变成亚裔女性。广告本意是展现产品适合各色人种,但画面被外界一致解读为“黑人洗成白人”,舆论反弹铺天盖地。Dove不得不连夜道歉撤片,这场公关危机一直被行业当作“教材”反思至今。
类似案例其实屡见不鲜。企业初衷或许是“多元包容”,但只要视觉表达稍有疏忽,就容易滑进“隐性歧视”的陷阱。哪怕没有主观恶意,广告传递的信息也可能被社会语境重新解读,伤害到某些群体的感受。
“多样性”不是挡箭牌,品牌要学会自省
Sanex广告的叫停,再次提醒全球消费品牌:在讲多样性、讲产品普适性的同时,广告如何叙事、如何用画面说话,远比一句“适合所有人”更敏感。观众很容易从镜头语言里读出“谁是标准”,谁可能被边缘化。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格外挑剔的今天,一点小小的“失误”,就可能演变成波及全球的危机。品牌要学会自省,不能只想着“多样性”能抵挡一切质疑,也不能把包容性当作免死金牌。真正的责任,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广告中看到自己被平等、尊重地呈现。
Sanex广告事件本身已告一段落,但它带出的讨论远未结束。全球广告行业都在寻找那个“分寸感”——既要有效沟通产品优势,也要避免落入刻板印象或隐性歧视。对于品牌来说,这不仅仅是合规问题,更是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考验。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