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6栋女生宿舍楼前出现了令人错愕的场景:多名黑人男性留学生正搬入这栋挂着“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牌子的宿舍楼。
2025年9月15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6栋女生宿舍楼前出现了令人错愕的场景:多名黑人男性留学生正搬入这栋挂着“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牌子的宿舍楼。
有女生拍下照片发到网上,瞬间引发热议。照片里,清晰的“女生宿舍”标识与男性留学生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看着都让人揪心。
这些外国留学生被安排在了女生宿舍的底层和2、3、4层楼。学校说做了“楼层分隔”,但女生们仍然感到不安和愤怒。
这事儿最早是9月15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曝出来的。发帖人表示,女生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学校会把留学男生安排进女生宿舍楼。
尤其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宿舍门口明明还挂着“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牌子,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随文发布的照片显示,宿舍楼内出现了多名黑人男性。这事儿一下子就炸了锅,毕竟女生宿舍的安全和私密性是最基本的保障。
据说学校曾通知6栋所有女生“出入寝室要记得关好门,注意安全”,还建议“尽量不要走消防通道那边的电梯”。这不是把责任推给女生自己了吗?
随着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9月16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给出了回应。
校方解释称,这些留学生于9月15日从国外乘飞机抵达,由于原定宿舍设备未能按时到位,不得不临时安排他们在6栋的低楼层及2、3、4楼暂住。
校方强调已经做了楼层分隔,并表示16栋宿舍的设备已于16日到位,留学生们会“马上搬过去”。
换句话说,这些男留学生只在女生宿舍“临时”住一天。但即便是一天,也足以让整栋楼的女生感到不安和焦虑。
网友发布的照片捕捉到了这一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牌子与穿梭其中的男性留学生形成的讽刺对比。
一张照片中,清晰的“女生宿舍”标识下,可以看到黑人留学生的身影。这种视觉冲击让人不禁想问:学校的规矩到底是给谁定的?
还有照片显示多名黑人男性出现在女生宿舍楼的消防通道附近。这些画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加剧了公众的担忧和质疑。
网友们纷纷表示重庆理工大学的做法“实在过于离谱”,并指出“男女混寝无论放在哪个学校都是槽点满满”。
这事儿最让人担心的当然是女生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在女生宿舍的不同楼层混住,即便有所谓的“楼层分隔”措施,也难以消除安全隐患与心理不适。
大学校园里,女生宿舍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都应该得到重视和保障。一般来说,男性未经宿管登记允许,是不能进入女生宿舍的。
然而重庆理工大学却堂而皇之地安排男留学生入住,让规则成了摆设,让女生们陷入焦虑,更显得留学生像是有什么“特权”一样。
一些网友还担忧地提到,国内外防疫体检制度存在差异,担心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仔细看校方的回应,会发现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记者先是致电重庆理工大学负责学生宿舍资源分配的学生社区教育管理中心,接线人员称没有关注到相关情况,她所在的花溪校区没有这种男女混住的情况。
但记者随后致电两江校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却承认了是临时安排。这种内部说法的不一致,暴露了学校管理的混乱。
校方强调“楼层分隔”,却回避了共用通道的安全隐患;承诺“16日搬离”,但没解释为什么不提前准备留学生宿舍。这种管理上的惰性,最终由女生们承担了后果。
这起事件不是孤例。当前高校圈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留学生在学校里享受的是超高规格的优待”。
回顾一下,山东大学曾因“学伴”事件引发争议,复旦大学也有过单独浴室争议。再到这次的混住风波,差别待遇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明明要求“中外学生一体化管理”,但实践中总演变成“超国民待遇”。
国内高校对中国学生执行严格的男女分栋管理,家长探视都需登记。但留学生却屡屡成为规则的例外,这种区别对待怎能不让人气愤?
更值得警惕的是应急方案中体现的性别逻辑。校方通知女生“注意安全”而非加强管理,本质上将安全责任转嫁给了潜在受害者。
这种“女性自我保护”的陈旧思维,与当代校园性别平等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学校不是教女生如何避免危险,而是应该消除危险因素本身。
事件折射出三大管理顽疾:留学生接待缺乏标准化流程;应急预案从未考虑女性权益保障;舆情应对停留在“灭火式”否认。
类似事件频发绝非偶然,而是高校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2022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配套管理明显滞后。当扩招压力遇上资源不足,牺牲女生权益成了最“便捷”的解决方案。
这种懒政思维下,所谓“临时性安排”实为制度性失职。对混住安排的质疑,绝非对留学生群体的歧视,也不是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危险因素”,而是针对学校管理的敷衍和混乱。
大家正是出于对所有学生权益平等保护的期盼,才对这种不合理的住宿安排表示担忧。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本校学生,都有权利在一个安全、舒适、尊重隐私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尤其在当下舆论场中,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争议本就未平,学校此举无疑火上浇油,进一步背离了公众对高校公平管理的期待。
解决之道在于建立三重机制:预留5%的应急住宿资源,杜绝“拆东墙补西墙”;将性别影响评估纳入应急预案审批;组建由学生代表参与的宿舍监督委员会。
北京某高校实行的“留学生接待清单制”值得借鉴,从接机到入住形成完整闭环。根本在于摒弃“留学生特权”思维。
正如教育部强调的“趋同化管理”,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统一标准。当校方把女生安全视为最高优先级,“设备未到位”完全可以通过延迟报到、酒店安置等方式解决。
高校管理不能以“临时性”为名行“随意性”之实。安全底线一旦突破,所谓的“24小时”也会成为危险的温床。
随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管委会表示,16栋宿舍的设备已经到位,将安排这些留学生到16栋宿舍入住,“今天马上就搬过去”。
学校确实迅速处理了危机,但让人不禁思考:如果没有学生的公开表达,学校是否会如此迅速地采取行动让男生搬离女生宿舍?
挂“男生勿入”牌时,女生们没想到最终拦不住的是校方的妥协。唯有将女生安全感置于国际化指标之上,才能真正构建平等的校园环境。
高校的校园风气和治理能力,不仅体现在教学和学术水平上,更体现在对学生权益的敬畏与守护中。学生的声音,是校园里最应被聆听的声音。
事情的最后,校方承诺留学生们会“马上搬过去”。
但挂“男生勿入”牌子时,女生们没想到最终拦不住的是校方的妥协。高校管理不能以“临时性”为名行“随意性”之实。
安全底线一旦突破,所谓的“24小时”也会成为危险的温床。唯有将女生安全感置于国际化指标之上,才能真正构建平等的校园环境。
信息来源:
多名男性留学生混住在女生宿舍楼?重庆理工大学回应:临时安排住一天,马上搬离
2025-09-16 12:57·极目新闻
来源:大国迷雾